某個星期日的午後,一群有志於全職服事的弟兄姊妹,在教會的牧師家中聚會。雖然早上已經參加過主日,大家精神還算不錯,聚會的過程堪稱順利,讀書會的討論相當熱烈,然而,當大家正心滿意足地準備結束聚會時,一位姊妹提出了深藏她心中許久的疑問:基督徒為何需要禱告?

她的疑問,並非指聖經有無教導上帝的子民需要禱告。關於聖經的教導,無庸置疑。她的困惑是神學式的,由上帝的屬性推論而出,基本結構和經典的「惡的問題」相似,皆是出於上帝的三個全屬性(omni attributes):上帝是全知的(omnipresent)、全能的(omnipotent)以及完全慈愛的(omnibenevolent)。

上帝是全能的,所以祂有能力滿足我們的需要;祂是完全慈愛的,所以祂願意供應我們的需要;上帝也是全知的,因此在我們還沒禱告之前,祂就知道我們要為什麼禱告了。換言之,上帝知道我們的需要,並且有能力及意願滿足這些需要,這麼說來,上帝的子民們似乎不需禱告。

距離那次聚會六、七年後,我在美國芝加哥的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進修神學碩士。我們一家在學校附近的一間華人教會聚會,平常的服事除了在週日教導成人主日學,就是參與家庭小組的查經和討論。

家庭小組的大哥大姊們相當照顧我們這些初來乍到芝加哥的神學生,每次小組聚會總會準備許多豐富美味的中式點心,讓我們這些留學生飽餐和解解鄉愁,甚至在我們家孩子出生時,輪班每天送一道菜到我們家,直到我的妻子坐完月子。這樣的主內情誼,相當令人感念。在好幾次查經聚會中,小組的弟兄姊妹分別提出了類似上述關於禱告的疑問,我才恍然發現,這是個相當普遍的問題,而非僅是個別信徒的突發奇想,值得好好深思並回應。

那麼關於為何要禱告,可以從以下幾種角度來思考。

不僅是要東西,而是關係

當我們提出關於某件事的疑問時,也展現出我們思考觀的角度。不少基督徒詢問為何要禱告時,並不是反對禱告,只是在日復一日的禱告生活中,不斷為同一件事禱告卻仍沒有結果,一種無聊的作業感不免油然而生,覺得禱告似乎是多餘的。反正上帝都知道,如果祂應允,就會成就;不應允,事情也會按照祂的旨意發展。既然如此,那還禱告作什麼?

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便是把禱告限縮在個人的需要上,天父的角色則僅限於滿足或拒絕信徒的要求。這絕非禱告的全貌。門徒請求主耶穌教導他們禱告,因此主禱文中這樣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也提到「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我們的確可以將身體、靈性等需要帶到上帝面前,懇求上帝幫助,但禱告更不僅於此。

主禱文的開頭是「我們在天上的父」,禱告的其中一個基礎建立於我們跟這位上帝的關係。祂是我們天上的父,所以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祂的施恩寶座前;反之,若祂不是我們天上的父,而是對頭或嚴厲的主管,我們便無法像現在這樣,得以把各樣事情及需要帶到上帝面前。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乃是我們可以放膽禱告的重要基礎。

然而,正因為祂是我們的父,所以我們禱告的焦點不該僅是我們的需求。假如我們的禱告內容只有每日的需要,會使得父神不再是我們的父神。試想,如果我們跟父母唯一的互動,就是告訴他們我們要什麼,這樣的關係很難稱得上是正常健全的親子關係:總是只跟爸媽要東要西的孩子,大概有很高的機率是不肖子女吧。

禱告不僅是向神提出個人需求而已,禱告對基督徒來說,蘊含著更深刻的意義。

不當懶惰人–禱告與工作

魯益斯(C. S. Lewis)談論禱告的必要性時指出,禱告和我們日常的工作一樣,都是上帝落實祂旨意的方式和管道。

魯益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納尼亞傳奇》系列小說,但魯益斯也是個非常老練的護教學家。他在牛津大學組織蘇格拉底俱樂部,由基督徒和無神論者輪流報告,相互理解及辯論。此外,他也經常四處演講、佈道和傳福音,相當明白他那個時代的英國信徒及非信徒在信仰上會遇到的困難,包括禱告。

談到為何需要禱告這個問題時,魯益斯將禱告與我們賺取生活所需的工作相比,指出認為不需要禱告的人,大概也會覺得不需要工作。因為相同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到工作上:上帝是全知的,祂知道我們需要什麼;上帝是慈愛的,祂會供應我們生活所需;上帝是全能的,祂有能力供應我們所需。因此,即便我們不工作,祂仍然可以透過奇蹟賜給我們日用的飲食。如此一來,我們為什麼還要工作?

上帝的主權、旨意和護理,有時直接透過祂的能力實現;有時透過世界的人事物,讓萬事互相效力,實踐其旨意。人也是上帝落實其旨意和護理的管道之一。上帝供應人生活所需的方式,大部分都不是奇蹟式地直接賜與,而是要人汗流滿面,才能餬口。認為不需要工作,上帝應該要直接供應每天所需的人,是箴言中所說的懶惰人,這樣的人就連「把手埋入盤裏,就是送進口中也覺得累(箴26:15)。」

上帝不要我們做懶惰人,祂要我們親手作工,透過這種方式供應我們每日的所需。同樣地,上帝要透過我們的禱告實踐祂的旨意。當我們禱告時,我們變在禱告中尋求上帝的旨意、成為祂的同工,使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在禱告中尋求神旨意,與神同工

當我們在禱告中把心中的思慮憂愁以及生活的需要交託給上帝時,就是與神同工,並在同工的過程中與祂建立更深刻的關係。

上帝是獨行奇事的神,祂有能力可以獨自完成一切的事,落實祂的旨意;然而,上帝愛人,藉著禱告,我們因此有了與祂同行的機會。因此,我們的每個憂慮、不安、痛苦、哀愁、喜樂、感謝、讚嘆、頌揚,都透過禱告藉由耶穌基督帶到上帝面前,我們成了獻祭的人,上帝收納了我們禱告的祭,再依其主權與智慧回應我們的禱告。

然而,上帝未必會依照我們的禱告回應。有時上帝彷彿沉默,事情停滯沒有發展:有時情勢,無論是好是壞,或朝著與我們的期待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無論上帝怎麼回應,祂都已垂聽了我們的禱告;而我們透過禱告,以各種人事物為祭獻到神面前時,就因此與神同工。這是何等大的榮耀,有限的人竟能與無限的造物主一起同工!

在禱告時,我們也會經歷聖靈的感動及帶領。聖靈會提醒我們要更多地禱告,或是以行動來回應禱告,甚至有時會在禱告時突然有所感動,為完全無關的人或事禱告。因此在禱告中,我們亦不僅是同工,甚至更進一步與上帝產生更深的連結,讓聖靈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並且繼續透過禱告以及相繼的行動將更多的人事物帶到上帝面前,使我們與上帝、我們與世界、我們與他人,都在禱告中,在祂裡面有所關連。

的確,即便我們不禱告,上帝仍然可以按著祂的旨意看管這個世界。但是,不禱告的聖徒,就失去了那上好的福分了(路10:42)。

在以斯帖記第四章中,哈曼用計準備謀害整個猶大民族,末底改尋求以斯帖的幫助,要以斯帖到亞哈隨魯王面前為本族的人懇切祈求。以斯帖許久沒有蒙王召見,擔心擅自入內院晉見王會惹來殺身之禍,不敢進去找王求情。

末底改收到以斯帖的回覆後,告訴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裏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3-14)」

以斯帖若閉口不言,沒錯,上帝當然能以其他方式拯救猶大人,但以斯帖卻將因此虧負了她所得的位份,招致上帝的審判。禱告也是如此,我們不禱告,上帝仍然可以獨行奇事,但我們就虧負了我們身為神兒女的職分了。即使,我們也許不至於蒙受「父家滅亡」這麼嚴重的虧損,但我們的生命必然會有所損失。

聖徒的生命景況如逆水行舟,不成長就會倒退(年紀漸長卻沒有更成熟也是一種倒退),禱告是我們與神相交的重要管道,沒有禱告,我們將蒙受極大的虧損。

禱告,不是個單調無聊的許願活動,禱告乃是人與神相遇、人與神同工、神在人裡面動工的「場域」(field)。在禱告裡,萬有都在基督裡與神相互連結、同歸於一了(弗1:10)。

說了這麼多,請現在就開始禱告吧。

資料來源:四境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