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源傳道
  • 本文係張榮源傳道(教會歷史三)期末報告作業
  • 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科畢業(2020年)
  • 2023年8月任職三義崇真堂教會傳道

我是成長在苗栗的客家人,我父親是廣東梅縣來台講四縣腔客家人,我母親是新竹北埔講海陸腔的客家人,家人都是第一代基督徒。我的客家種族是華人漢族其中的支幹族群,當基督教福音在十九世紀傳入中國,傳教士也自然也接觸到從廣東廣西來的客家人,福音也被一些客家人所接受,進而帶進客家庄傳揚,慢慢轉化了客家族群,傳教士甚至創造「HaKKa 客家」這個概念標記。逐漸被客家的知識政治菁英所接受,作為自我認同意識的標籤,向外界傳播識別。為了傳教,慢慢將基督教不僅是進入耳中聽懂,外國人的神,外國人的宗教,更是編《英客辭典》本色化,使福音也是會講客家話的神行走在客庄,讓神的話會進入腦中的福音是(heart language),當我誦讀2012年客語聖經和用客語講道時,的確就是這種母語心話的震撼。在早年傳教士也辦學校教育,轉化客家族的文化具優質能見度。本文從福音傳客族 200 年,在客族群實際基層信徒與教會的影響,就僅真實觀察看看福音如何嵌人客族本色化的演進歷程,粗略分為四期介紹:從語言本色→宣教建會堂→弱勢瓶頸時期→福音本色深化。所以暫不談論抽象大文化框架、神學和差會史議題。

一、語言本色化開始
  聖經中譯濫觴 1839年—1850年

中譯聖經開創里程碑:基督教福音要傳到未得之異民族,首先必須先要讓在地的居民聽懂、看懂、且要進入在地文化生活中,因此,必要先翻譯語言文字,得到認同使用,博得好感交流。1807年宣教士馬禮遜入華先鋒開路,篳路藍縷,1823年出版《神天聖書》,開創里程碑,但文言較不利口語流傳。1839 年郭實臘譯本《救世主耶穌新遺詔書》,全面修訂為更白話流暢中文,例如:約翰一書 2:26「吾筆此書、免人惑汝矣。」,此文本已具有直接識漢字誦讀客語音的特點,容易明白方便口說傳教,根據我父親(出生民國 15 年次,現仍在世)口述,他與我祖父皆在梅縣本地高中畢業,學校課本的中文是全以客語誦讀學習的。我本人也傳承此誦讀力,可直接以客語讀合和本聖經。因此郭實臘譯本聖經的中文語境,已開始能進入客家族群被接受使用,此外證可從1853年太平天國大量印製郭實臘的譯本聖經免費散發宣廣1,因史料記載太平天國的重要領袖洪秀全是廣東花縣客家人,初期從眾多居金田村的客家人地區2,本文不評論教義種種,僅說明此時聖經譯本,已具有客語的廣傳可識讀理解性文本,不是以白話的羅馬拼音。

二、福音+聖靈宣教客庄建教會
  滿足趨吉避凶的時局需要,1850—1900年

在中國客屬地區的第一位華人傳教士:張復興是廣東省五華縣客家人,上帝興起客族人信主。好像使徒行傳聖靈動工,因其經營商船落難至香港,1848年,他在香港參加傳教士郭實臘開設的慕道友學習班信主受洗。後來熱心傳福音給許多客家同鄉。郭實臘描述張復興對一群無賴漢的講道。好像在莫拉維弟兄會的一個聚會所中。勸告有活力,遣詞感人,使無賴都受感動,骨節與骨髓都被刺入剖開被神感動,……” 短短三年期間福音就通過張復興在五華客家山區的親屬關係傳開來設立教會。 1858 年於樟村廉價購得鬼屋修為教堂《德華樓》。這就是廣東客屬東、梅兩江的第一間客家教堂典範。在地見證傳述耶穌基督的福音一到就打破鬼屋裏原來無法解開的邪術符咒,救恩曙光臨到保佑。後巴色差會察覺到內陸客屬地區的福音傳播相當穩定,因此派遣邊得志牧師(德籍)更在此後長期駐紮於樟村,1847 年發展到 1910 年,巴色差會已經在廣東省內約三分之二的客家地區建有教堂。3

在臺灣客家庄傳教歷史 :1865年英國蘇格蘭的馬雅各醫生入台,將福音傳入南臺灣,當時馬雅各醫生因人手不足請求支援,在 1867年 7 月 24 日派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來臺,他不僅學會福佬話,也在南部學習客語。1875年他在南岸(今屏東縣新埤鄉內)設立南部第一間客家教會-南岸教會,其中客家人是因病被治癒也接受道理信主。但於 1879 年李牧師病死,南部客家地區的宣教便一時中斷。4 1898年內埔教會設立後,至 1951 年內埔教會分設竹田教會,這 53 年南部客家地區未設立一間教會。

另一方面在北臺灣,1872 年則是加拿大馬偕牧師進北臺灣到淡水宣教。他曾步行至竹塹宣教,於 1886 年在月眉(今新竹縣峨眉鄉)開設第一個客家教會。鍾亞妹傳道(1865~1955),是馬偕牧師培養的第一位客籍傳道人,當初她因重病痊癒信耶穌,獻身為傳道。1898 任命為北部客家地區第一位傳道師,4 此後客籍本地傳道人前撲後繼,佳美腳踪雖慢慢建立客庄教會,但普遍質弱小量少,即便至 1970 年全臺僅約 50 間客家教會,信主的比率僅 0.3%,詳見台灣基督台灣長老會客庄宣道研究中心委員會,《佳美腳踪-客庄教會信仰人物略傳》。因為,外國宣教師在南、北部的雖曾到過客家地區宣教,但少有宣教師刻意學習客語來傳教,仍以福佬話為主要的宣教語言。4 下一段要講這福音客語的瓶頸,此時,客籍傳道人回到宗派學習神學,仍以福佬話為主要的語言,好像要信上帝必須先學福佬話的隔閡,上帝並不是講客家話的神。

三、福音的瓶頸時期
  忽視客族或貼硬土標,福音的閩化或漢化 1900年—1990年

第一、在馬偕牧師在其日記曾提到「客家人大多住在新竹和苗栗的城鎮和鄉間,是漢人與原住民交界地的開設者。他們說的話是廣東的一種方言,但是年輕一代的人都學習福佬話,因此將來客家話恐怕會消失」。但他認為客家人是一群善於學習其他語言(福佬話)的族群,故未重視以客語宣教 4。可見在臺灣的客族人口因相對弱勢比例少,被宣教士長期不被看好,甚至到 1970 年代國民黨政府厲行之「國語政策」雙重影響之下,福音客語本色化更是被邊緣泡沫化。但放眼客族在世界上一支實在生存久遠的大宗族,而且事實上,臺灣這幾百年來就有客家庄聚落(從祖塔號和祖譜可證明),我居住的竹苗地區就是明顯的例證,我們客家的先民住著一群保有自己獨特文化特色的客家人,為了生存不被其他強勢族群消滅同化矮化,極力團結求生存。是台灣土地的保留一顆珍寶。

第二、當福音宣教工作,只是把客家人當作都是一種漢人來宣講,但在華人過節日婚喪禮儀時,卻仍必須面臨身分的族群認同根源識別,當客家人離鄉背井,到外地工作生存,凡節慶回到自己的宗族,語言和共同拜祖先儀式,是認同感的最大動力5。所以客家族群在漢族中,為識別自己,不斷的強調自身也是中原的漢族的「正統性」之重要性,也呼應為什麼台灣客家積極維護自身的漢族和華人的道統地位,因此信仰基督教卻不處理崇敬祖先的主軸,是「叛離」漢族和華人的道統,都將製造客家民族認同的焦慮。6 客家人為求生存,在外地雖信主只隱藏在教會的客家淵源身分。多一個基督徒,少一個客家人(已經擯棄客家認同,完全改為漢化),這樣閩南族更會排擠你,當失去身分就把你當作不是漢族的主流受尊重,有點像如果把日本人、中東人和中國人,都當作是同一種亞洲人來傳福音,是失去各民族主體的不倫不類,都是不會被接受的。

台灣客家人改信基督教衝突祭祖先或孝道的議題,倒不如說台灣客家人焦慮於:在失去祖先祭拜後,他們的客家性當如何維持 6。因為大家平日在教會是弟兄姊妹一起禮拜敬拜神,但到民族節慶還是必須回去認同自己的淵源和文化,客家本色化的演進就必須有道路,使信上帝不是蒙羞害宗族,而是光宗耀祖的事。這個主要福音瓶頸是必須是回歸人類學探討,因為耶穌也是客家人的神。(參:羅馬書 3:28-29)

四、「福音本色深化」(1990年-迄今)

為了突破福音近百年的瓶頸,福音不單只是把神學的主幹,接枝上客家人的歷史與文化組合在一起的處境化而已 (Contextualization),而要本色化(Indigenization)把福音以不同方式參與嵌入客家的歷史語文化中泯除彼此的歧異和衝突,消除不必要的誤解,使之能和諧聯結在一起、互存互長。

隨著1990年代解嚴後,臺灣客家社會運動,「客家」不再是隱藏的、邊緣的、少數的群體,有共同的客家意識,而且企圖有系統地延續客家語言文化的主體性。挑戰中國遷台教會,和挑戰臺灣原有台語教會稱霸的勢力,此時,臺灣社會的客家政策、議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臺灣基督教界也逐漸關注客家傳教的重要:客家的基督徒比例是臺灣各族群中最低的,僅有 0.3%,唯有當「客家」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群體,臺灣的教會才意識到客家宣教的主體性和迫切性。 1993年註冊為「財團法人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是推動客家福音本色化重要基地。1999年成立「客家宣教神學院」,培養客家教會的傳教士,教導客家話、客語講道、客家文化,在 2000年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立「客家區會」,並在 1999年 5 月起教會禮拜從臺語聖詩改用客語聖詩,2007年升格為「客家宣教中會」,2012年已出版「客家漢字版聖經」。

這其中最重要的福音客家本色深化的突破瓶頸:是每年清明掃墓「敬祖三獻禮儀式」,並也在客家的喪禮被實施推廣,已在台灣崇真會客家教會系統和中華信義會的客家教會系統推廣普行的敬祖儀式中,轉換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思想,衍生出三個獻禮:「倒水禮」 意味飲水思源;「獻花禮」是感謝上帝和祖先;「點燭禮」 代表榮神益人。他們試圖透過這個敬祖獻禮來取代傳統客家人的祭祖。而家中的祖先牌位也改以祖譜、家庭樹或其他的《聖經》經文來取代7,這樣福音本色化已實行在我母會新竹芎林的恩霖堂,和我現在事奉的苗栗三義崇真堂許多年,體現客家基督徒是認同自己是客家人是尊敬祖先的,同時也敬拜祖先的源頭是上帝,這是基督徒的生活也融入客家宗族。

此外還有許多福音客家本色深化的元素有:客語三字經版的十誡、信經、主禱文、大使命、謝飯詞,每一項都有類似要理小問答的解釋每句三字經的意涵,詳洽本人或「客家福音協會」。例如:客家十誡:「主無兩 、主名敬、安息聖、孝雙親、莫殺人、莫好色、莫做賊、莫妄談、莫貪財、莫貪人」

問:第一誡「主無兩」這係嬤个意思?答:上帝講:「𠊎以外,你做毋得敬拜別个神明」。也就是講,𠊎兜應當敬畏、敬愛、偎靠上帝過於萬物。因為佢係創造天地萬物个主宰,所以𠊎兜毋好有兩个主,要單單相信獨一个真神上帝。

另外也出版客家基督徒喪禮手冊、推動基督徒家譜及祖先紀念表、2007年組織「客家聖樂團」十一年來出版了三集的「普世頌揚」CD及詩歌本,充實客語詩歌敬拜元素、連結全球客家福音組織(尤 其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有30%客家人信主)。到2015年統計台灣客家教會約有百間,歸主比率超過0.6%,這三十年來福音客語本色化已不斷豐富內涵,但最迫切的是需要更多為主獻身的年輕福音客家工人繼續接棒推展。

五、結論:

本文從粗略解讀客家福音史,瞭解福音如何可以進入客家民族,與當代互動之演進,一直發展到現在,才留下本色化的珍貴客家福音遺產,它是福音與客族心語(heart language)交會交織產下的信仰原動力。也是當初傳教士將福音先驅傳入客族本色化的想法發酵,被逐漸深化被實現展開,才能造福給現在的客家人,本文希望使福音客家本色化演進歷程被看見浮現,讓人體會上帝是真神也是客家人的神,在客庄行走行救恩。

註釋

  1. 段琦,《中國基督教本色化史稿》,基督教宇宙光出版,2005 年,50 頁
  2. 顧朋,《論客家與現代中國革命之關係》,國家發展研究第十卷第一期,2010 年 12 月, 112 頁
  3.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的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3c74a54537e9945eeda7cb41632386c7)
  4. 古儀瑩,《臺灣客家宣教: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客家宣教中會」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01 年 6 月,摘要頁, 21 頁, 32 頁, 38 頁
  5. 陳義聖,《客家人與基督教》,中華信義神學院,2015 年 6 月出版,238 頁
  6. 陳胤安,《客家、祖先於基督教信仰:一個神學與人類學的討論》,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 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2020年,230-240 頁
  7. 陳胤安,《從社會的觀念談基督教「本色化」的假設》,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 32 期 2010 年,16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