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章用「帳棚」指今世的生活,用「房屋」指天堂的生活。
住帳棚是遊牧民族過的日子,是不斷遷徙流離、不定不安、簡陋不便,而且「嘆息勞苦」(哥林多後書五章4節)。這種生活,其實不限於遊牧,每個時代的人,因為罪的咒詛,不論甚麼信仰,都有這種艱難,包括神的兒女:
「神叫我離開父家,漂流在外」(創世記20章13節);
「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創世記47章9節);
「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民數記21章4節);
「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歷代志上29章15節);
「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篇10節);
「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希伯來書11章13節)。
所以,基督徒就是天天等死上天堂了?
不是,基督徒一點不想死,「並非願意脫下這個」(哥林多後書5章4節),不但不想死,我們對身體是好好照顧的,「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以弗所書5章29節);基督徒對社會也是「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12章17、18節);但受了傳統文化憂患意識、危苦意識影響,很多華人基督徒在文字話語中,動輒有「為主焚燒」、「為國捐軀」、「以天下人為念,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高道德詞句,這不是我們的生活態度。
基督徒的態度是:我們不想死(「並非願易脫下這個」),我們想上天堂(「乃是願意穿上那個」),想上那個比帳棚平安、穩固、舒適、體面(「穿上衣服,不至於赤身」(哥林多後書5章3、4節)的「房屋」。這種「求上面的事,思想上面的事,顧念所不見的」(歌羅西書3章1-2節;哥林多後書4章18節)的態度,使我們「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哥林多後書7章1節)。聖靈使我們每天在每件事上,更多經歷神話語的真實,經歷在地上如在天堂的真實:這麼一點點的親嘗(希伯來書6章5節),這麼不完全的在地的天堂生活已經如此的好,將來能完全享受它時,該有多好!於是我們輕看地上的羞辱,忍受人間的苦難(希伯來書12章2節),不隨從世上的風俗,只遵神的旨意(彼得前書4章3-4節)過做鹽做光、中流砥柱的生活。
天堂,是為遠離罪惡,結出光明果子的人預備的(以弗所書5章4-10節)。
天堂,是將來的、有物質層面的,但不只是純將來、純物質層面的,而是現在就因為信耶穌與神和好而能開始經歷的,我們現今信主,天天更新更真體會天堂,與日俱增到我們脫下這帳棚,穿上那房屋時,就完全了。
資料來源:台北信友堂2012.1.22主日週報 作者:康來昌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