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筆者提到了路加在使徒行傳中所反映的「道」觀;在這一期,筆者欲從路加的歷史的敘事去看神的道在初代教會的地位。在路加的敘事中,教會建基在道的基礎上,教會存在的使命就是傳道。這可以從以下多向度看出來。

1.傳道是耶穌頒佈的使命,也是聖靈被賜下的目的之一

使徒行傳一開始便提到,耶穌在復活之後有四十天之久和門徒們談論「神的國」,路加沒有解釋其具體的內容是甚麼,但無疑它成為門徒日後傳講的福音內容(參廿八31)。耶穌升天前向門徒應許聖靈的降臨,其目的是為了讓門徒能為基督作見證(一8)。「見證」一詞指人藉著可驗證的觀察所建立的客觀事實,「作我的見證」意味著他們證實神藉著耶穌所成就的事[1]。「見證」因此成為使徒工作的性質(二32,三15,五32,十39、41,十三31)。使徒們非常清楚這個使命之重大,直至為此付上勞苦、遭遇迫害、喪失生命也都不放棄。

2.傳道事工擁有不能取代的優先地位

使徒行傳第六章提到教會最早的內部管理問題,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埋怨希伯來人,在每日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孤兒寡婦。使徒沒有忽視這些怨聲和需要,卻始終堅持以神的道為首:「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六2)使徒會這樣說,乃是因為他們認定使徒的職責是「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六4)這話顯示,祈禱和傳講神的話語永遠居於使徒服事的首位。

3.傳道被初代教會信徒視為自己的使命

使徒雖然聲稱自己應當專注於傳道,卻不意味著其他人就可以豁免這項職務。原來被選為管理膳食的司提反(六5),隨後卻在公共場合宣講神的道(六10)。司提反殉道後,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門徒四散,路加描述這些門徒顯然不只是逃避患難以保持自己的基督信仰,還「往各處去傳道」(八4)。本處沒有提到聖靈的引導,似乎流浪的信徒傳福音是自然的結果。[2]故事的鏡頭隨後轉而聚焦在另一個先前被揀選管理膳食的執事——腓力──身上(八5-6),並詳細記述他帶領使徒行傳中第一個信主的外邦人信主的過程(八26-40)。第六章至第八章的一連串記述顯示,早期教會的信徒都視傳講神的道為自身的使命。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當時的教會領袖要求他們這樣行,或提到教會在推動平信徒傳福音的運動,而是他們自動自發地將傳福音使命活化在他們的生活中。

4.神的道為信仰生活的準則

路加提到早期教會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二42)。「教訓」可能指信仰方面(即視耶穌為彌賽亞,如廿八31)或道德方面(與這信仰相稱的生活方式)。由於這是教會初生階段,福音也未傳到外邦人中,不會出現複雜的禮儀和文化問題,故使徒們的道德教導應該不會同他們原來所屬的猶太教教訓有太大的差異,故本初較可能指信仰方面,以跟當時的猶太教分別出來。Lawson解釋本段時指出,聖靈大能的工作,是透過使徒豐富的教導事奉,是教義本身豐富了教會生活的每個層面,一切豐盛都源自於聖經真理的基礎。[3]

5.傳道是使徒不能丟棄的使命

使徒們一開始傳道便遭遇極大的反對,最早的反對來自於當時的猶太教,他們因此被逮捕,受審問(四1-3)。然而,政治勢力並未抑制使徒傳道的熱忱,他們反將審判場所變成了佈道會場,把壓迫者當成佈道對象,傳講起耶穌基督的救恩來!當公會恐嚇他們不准再傳耶穌的名的時候,他們回應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四19-20,另參五29)對使徒而言,「不說」等於否定了他們與耶穌在一起的經驗,也否定了耶穌的教導、死亡、復活、升天和聖靈的賜下。這個信念在他們被釋放之後,和其他信徒會合後同心所獻上的禱告中表現出來(四29)。使徒沒有祈求神使逼迫停止,因為他們知道是不能避免的(路廿一12),教會要做的是求神賜力量,好在不間斷的逼迫中仍然繼續見證不怠。果然,他們很快又繼續放膽傳講神的道(四31),且又被逮捕(五17-18),後又繼續講道(五20)。神的話語是使徒遭受逼迫的原因,也是他們能勝過逼迫的原因。

6.神的道為解決爭議的根據

由於使徒們相信他們傳道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都有聖靈的引領,也相信各事件都按聖經上的預言應驗,當他們面對教會內部爭議的時候,他們也以神的道為解決爭議的根據。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猶太派的基督徒提倡外邦人需要接受割禮而引起一番爭論(十五1-2),於是召開耶路撒冷大會解決分歧。在雅各決定性的結論中,他以神的話語作為支持無須要求外邦人受割禮之言論的依據:「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十五15)這話的意思是:彼得之所言(十五7-12)是舊約預言的應驗。雅各用的經文是阿摩司書九章11至12節(十五16-17),其後又再度聲明:「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十五18)結果會議的議決成了官方的立場,以致使徒和長老立時便去執行(十五22)。

7.神的道為信仰經歷的詮釋

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彼得向充滿困惑的眾人解釋眼前所發生的現象,他講述耶穌的事蹟(二22-24),也引用了幾處舊約聖經,包括約珥書二章28至32節、詩篇十六篇8至11節和一○一篇1節(見二16-20、25-28、31)。彼得結合兩者,帶出發生在他們眼前之事件的意義(二32-33、36),產生了極佳的講道效果,叫眾人都感到扎心(二37)。在使徒們第一次被捉到公會審問釋放之後,他們回到聚集的地方一起禱告,引用了詩篇二篇1節(四25-26)。本處顯然是指向公會嘗試迫害和阻嚇使徒一事(四29),但在使徒眼裡,敵擋耶穌的僕人就是敵擋耶穌(四27)。這種理解本身,讓他們知道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雖然艱難,實際上卻在應驗著經上的預言,他們無須因此大驚小怪,也不需要灰心喪志,因為正如負面的預言──迫害──會完全應驗,正面的預言──得勝──也必然會完全應驗。這樣的視角能幫助他們對所遭遇的一切找到永恆的意義,進而積極地面對服事上的各種艱辛,並且讓他們依照神的心意來作決定(如十三46-47)。

WORD of GOD

結論
在這個講求成功的時代,教會有必要重新檢討神的話語在今日教會的地位。

在現今許多超大型教會中,聚會的信息無非是吸引人的關鍵之一,可惜卻有譁眾取寵之嫌,信息嚴重偏向強調成功和今生表面的祝福。另有教會大量地邀請外來的講員,不是因為他們講得好,而純粹是因為他們的名氣。有些教會自己開辦神學院,也只是為了塑造出自己量身定做「合用」的工人,並不真正看重全備的真理培育。

真正的合乎聖經,是教會藉著神的啟示揭開信仰的真正含義,以致從教會個別的信徒至教會的整體,都漸漸長成基督完美的形象。儘管準確地詮釋並忠實地傳講是一個艱鉅的工程,卻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神看重我們是否忠於祂的託付,遠過於有甚麼表面成果。一切的成果,都應該是忠實傳講神的道的結果,而不是讓預設的結果來決定我們該傳講的內容。因此,福音事工當務之急,是恢復神話語的中心地位。這不單是指主日崇拜講道時間的長短,更是關乎這些道是否經過嚴謹的詮釋過程來得出其信息,以及教會整體的講臺策劃,是否考慮到整全信仰教義的傳達。此外教會也必須清楚知道,這樣行至終的目標是建立一群有基督形象的神兒女,讓他們以神的話語所塑造出來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成為強有力的福音使者,去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力,轉化這個時代,就像早期教會的使徒和信徒一樣。

(作者蔡頌輝 為本會駐柬埔寨宣教士)
資料來源:華傳雙月刊34期 2015/7-8月

註釋:
[1]Darrell L. Bock, Acts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Academic, 2007), 64.
[2]馬歇爾著,《使徒行傳》,蔣黃心湄譯(台北市:校園書房,1993),頁137。
[3]Steven J. Lawson, “The Priority of Biblical Preaching: An Expository Study of Acts 2:42-47,” Bibliotheca Sacra 158, no. 630 (Ap-Je 2001): p.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