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往普天下傳福音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

林鴻信

據說有一個台灣教會的訪問團,來到加拿大觀光並且訪問當地教會,要求參觀馬偕墓地,加拿大教會的接待者滿腹疑惑地說:「馬偕是死在台灣,葬在台灣啊!」。相對於馬偕的選擇,今日有多少台灣人選擇離開台灣,死在海外,埋在異鄉。

        雖然台灣人忌諱談論死亡,甚至連「死」的諧音「四」都盡量避而不言。但若正視現實,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一個過程,選擇過什麼樣的人生,也就是意味著選擇怎麼樣的死法,而選擇「死在那裏」更是最基本的抉擇指標,這些問題值得深思。當基督徒面臨選擇「如何生?」或者「如何死?」時,到底信仰扮演什麼 角色呢?馬偕之歌 — 最後的住家,提供了一個美好的見證。

馬偕之歌 — 最後的住家 (台語)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您。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快樂攏在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裏,找到一生最後的住家。

馬偕牧師在人生的末了時寫下「最後的住家」這首詩歌,令人最感動地是,他毫不保留地說出對台灣的熱愛,甚至期盼人生「最後的住家」就是台灣。馬偕 很喜歡爬山,這首詩歌大概是寫於淡水的作品,其中「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應該是指從淡水眺望觀音山的景緻,讓他回想到爬觀音山的美妙經驗 –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亦即在觀音山上遠望大地,又看見北邊的「波瀾大海」,彷彿見到看似清晰卻又模糊的「遙遠對岸」,在人生接近尾聲的時刻,他熱切地期待著說:「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馬偕所羨慕的是那遙遠的對岸,因此他意愛持續地眺望不息,不過他眺望「彼岸」之處卻是「此地」,「立足於此地而期盼遙遠的彼岸」這個動作是基督教信仰最佳的說明。基督徒不斷地期盼上帝國臨到,然而前往上帝國,只有通過 「今生今世對人與土地的愛」才能夠進入。在詩歌的結尾,馬偕以選擇人生的終站,表達了他對人與土地的摯愛,以及他一生對上帝的信靠:「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裏,找到一生最後的住家。」

        今日在浪濤洶湧與竹林搖曳的聲響環繞裡,馬偕的遺骸果然棲息在淡江中學校園的一隅。縱觀馬偕的一生,通過他對台灣的疼惜與熱愛,終其一生奉獻給台灣,死在台灣,葬在台灣,在台灣找到「最後的住家」。

        盼望台灣神學院繼續發揚馬偕精神,將耶穌基督的愛傳揚四方,並且也能夠在經常被眾人遺棄的台灣找到「最後的住家」。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

延伸閱讀:維基百科(馬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