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六章1-4節】

從登山寶訓領受實踐信仰之路

真正的信仰一定是表裡一致的,必然兼顧與神的關係(縱向面)及與人的關係(橫向面)。真實的信仰從來都不是硬梆梆的教條,它的動力、動機及動態必然是以上帝為中心的。

馬太福音第六章這一段登山寶訓,我想邀請弟兄姊妹們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全部的經文範圍。畢竟登山寶訓有極大的可能,不是耶穌基督在一次的時間裡講述了全部,而是馬太根據耶穌基督在山上講論的主軸,把耶穌在其他場合的講論做了一些編輯,寫在馬太福音第五到七章。因此我們也許可以透過對於整個文體的觀察,來體會這三章登山寶訓在聖經前後的連貫。

今天的題目是「天國信仰的實踐」,相對於另外三本福音書,「天國」這個字眼是馬太福音最常用的。天國是上帝永恆救恩的旨意來到了人類歷史,主耶穌基督實現了舊約彌賽亞的預言,把救恩帶到我們當中,祂的救恩展現在對我們心意的奪回及統治。

這個天國不是地上肉眼看得見的,它是屬神的兒女成聖路上的門徒路徑。所以馬太福音也是探討門徒觀非常好的一本福音書,說白了,就是登山寶訓在這裡描述的「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愈仔細地聆聽、愈謙卑地領受,愈可以知道如何去實踐我們的信仰。

不要刻意表達宗教虔誠

在第六章這18節經文裡面講了三件事情。哪三件事情呢?第1-4節講施捨,第5-15節講禱告,第16-18節講禁食。

如果稍微留意,就會看到三件事情的講論都有一定的格式。比如說第2節、第5節、第16節,都在和合本聖經裡面一字不差地出現這句話「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三件事情都從這句話開頭,「不要像那假冒為善的人那般施捨,不要像他們那般禱告,不要像他們那般禁食」。當耶穌基督描述完這些假冒為善的人是怎麼樣施捨、禱告或者禁食以後,也留下這句話:「我實在的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同樣地,第4節、第6節、第18節,和合本聖經一字不差,「你父在暗中查看,必然報答你」。我們可以看到三件事情的格式是一樣的,指出這些假冒為善的人是怎麼禱告、施捨、禁食,而我們應該要怎樣施捨、禱告、禁食呢?中間就是一些說明。

為什麼是這三件事呢?一般認知就是這三件事情其實是一種虔誠的表達。對當時猶太人來講,宗教上的義行可能有很多,但是從舊約聖經、摩西的律法裡可以歸納出「施捨、禱告和禁食」這三件,它們很有代表性。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分析說:施捨是對別人的服事,禱告是向著上帝,禁食是攻克己身、向著自己。這些宗教的行為在這裡被耶穌提出來,祂說不要像那些假冒為善的人一樣,應該跟他們不同。

展現天國子民的身分

在第五章耶穌基督講論的過程中提到了文士跟法利賽人,第20節,「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第47節耶穌基督把門徒跟另外一群人對比,「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這兩個對比的意思都是要勝過他們,跟文士和法利賽人對比的時候,你的義要勝過他們;跟外邦人對比的時候,你的愛要勝過他們。

到了第六章,耶穌再次出現這樣的對比,同樣提到這兩群人,第六章第2節、第5節、第16節重複三次,耶穌說「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就呼應到上面的文士跟法利賽人;第7節,「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的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說到底,耶穌基督透過比較的方式來教導門徒,作為天國的子民,要永遠記得你跟這些人不一樣,你們是很獨特的。

好行為該不該展現在人前?

當我們講到這裡,你心中有沒有起了一些疑慮?第六章的第1節是這18節經文的標題,它先把這個主軸標明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或者是義、義行)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將我們的善事行在人的面前,而且連續出現三次「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怎麼樣的施捨是好的施捨?耶穌說:「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怎麼樣的禱告是好的禱告?耶穌說:「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怎麼樣的禁食是好的?耶穌說:「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

但是,上週的經文明明提醒我們:「你們是世上的光,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乃是要照亮一家的人」(太五14-15)。燈要放在燈台上,要叫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這實在是讓我們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因為聖經一邊說「我們要把光顯在人面前」,一邊告訴我們「要在暗中做」。不知道是我們不對勁,還是馬太編輯不對勁?還是耶穌基督說的話,馬太沒聽懂?這裡是一個矛盾,到底該行在人面前,還是不該行在人面前?

發揮不同面向的影響力

德國很聰明的一位牧師、神學家潘霍華,他寫的《追隨基督》是一本很棒的書,裡面就提到了登山寶訓。他試著化繁為簡地為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登山寶訓立了三個標題,讓我們作一些參照。

他說,馬太福音第五章「八福」的那段經文,是門徒生活的超越─你們的義要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要有更好、更高的標準,所以你的光要照在人的面前,是很積極、進取的。到了第六章,潘霍華說是門徒生活的隱蔽性,是低調、不張揚的。到了第七章,他說這是門徒作為一個門徒群體的獨特性。

當主耶穌基督在吩咐、教導說「你們是世界的光」時,他前面講了「你們是世上的鹽」。當時的社會,跟今天不太一樣,在講究食物的今天,鹽對我們來講,最大的功能是調味,但是對當時來講,鹽最大的功能是防腐。「你們是世上的光」似乎是第五章的寫照,「你們是世上的鹽」是第六章的寫照,都在發揮影響力,但是型態不太一樣。

第五章所說的,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型態裡面,活出門徒的生命品質。光要在我們的日常中發出,不要隱藏、閃躲。第六章提到的施捨、禱告和禁食,是宗教敬虔的行為,也是在神面前的操練,專注於上帝和他自己。簡單來說,第五章是在問「我怎樣活在人的面前」,第六章是在問「我怎樣活在神的面前」。

無論做光做鹽總要歸榮耀給神

當問到「我怎樣活在人的面前」這個問題時,我們的試探、挑戰是膽怯、退縮,我們不敢活出來、站出來。因為我們的超凡性,因為福音、天國救恩的獨特性,這個世界非常鮮明的感覺到我們的格格不入,因此他們敵視、刁難我們,他們不與我們合作、不跟我們往來。我們遇到的試探和挑戰是退後,我們不敢把燈放在燈台上。在這個前提下,耶穌基督講出了第五章的教導。

我當如何活在神的面前?當人靠近神聖的時候,他會自誇;當人沾染神聖的時候,他會炫耀;當我們覺得自己更加理解、擁有上帝,更知道上帝怎麼樣運作祂的能力時,我們喜歡在別人面前讓他們知道我們何等的不同。在這樣的試探和挑戰下,耶穌基督講了第六章的話。

真正的基督徒,他的義不僅是外在的表現,更是內心的隱秘處,甚至要這樣說:首先是他內心的隱密處,並從其中而發。我們看到耶穌基督針對兩種不同的狀況來教導,針對我們的膽怯,耶穌基督說「你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針對我們的虛榮,耶穌基督說「行在暗中」。這兩項至終的目標還是一樣,使人歸榮耀給神,至終的目的是要幫助人認識神。

真正的信仰是以神為中心

因此歸結下來,如同一開始所說的,真實信仰的動力、動機、動態始終是以上帝中心的。當我們愈以神為中心,我們就愈能夠知道怎麼實踐這天國的信仰,在世人的面前展現、反射這道光。只有我們愈以神為中心的時候,才能夠過敬虔的生活,在敬拜的生活當中常常捨己,不再一天到晚想到自己。天國的信仰不是一種條條框框的東西,它是非常動態的。

今天選擇這首詩歌〈在我心〉,英文歌名「Lord, I want to be a Christian」,中文的翻譯非常好,第一句是「主啊!我願做祢的門徒」,第二節說「主,我願意更加恩慈」;第三節是更加聖潔;第四節是更像基督。

為什麼選這首歌呢?這是一首黑人靈歌。根據一些史學家研究,作者非常可能是1750年代左右的一個黑奴,把他朗誦在口中的一首歌詞,加上傳統的黑人靈歌曲調。為什麼選黑人靈歌呢?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信仰經歷、從他們那個歷史時代的生命學功課。當時他們苦不堪言,不要說做一個基督徒,連做一個正常人恐怕都非常困難,受盡各樣的虐待,什麼身份都沒有,但是他們在基督裡面找到他們的身份。很有可能他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到主人家外頭的草原,對著夜空,心裡面在唱這首詩歌「主啊!我願做祢的門徒」。他可能沒有本事、管道,也根本沒有什麼條件為主發光;甚至很可能所有可以表現敬虔的宗教活動都不見得有機會參與。但是哪怕外在受限、內心也受許多的桎梏,他仍唱出這首詩歌。

今天我們活著的世界相對是自由的,但是求主幫助我們,學習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真正的信仰不僅是外在的,它是內心深處的;不會因為在內心深處,就完全忽略它的外在;也不會因為外在的攪擾或者威脅,失掉了內心的建造。天國信仰的實踐非常、非常鮮活,因此我們需要主給我們智慧,才會繼續發展下去,門徒生活要學的很多!我們還沒有學夠、學完,求主幫助我們。

天父,我們在祢面前,願祢的話引導我們的心思,牽動我們的腳步,讓我們跟隨祢。讓祢的聖靈藉著聖道在我們的生命中間起作用,改變我們,讓我們疲憊的心可以再次被主振奮,讓我們在信仰生活的實踐上面,也許一天到晚只注目自己的時候,求祢讓我們再次定睛看祢。謝謝主!知道祢愛教會,祢在暗中查看我們,不是為了要審查我們,而是要賜恩典報答我們。主啊!叫我們能夠知道不管是世人在觀看還是祢在觀看,永遠記得要把我們的心思放在誰的身上,我們究竟在意誰在觀看我們。禱告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本文作者:陳世冠牧師
摘自:台北信友堂《信友通訊》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