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重生得救後,要如何成長、成德、成聖?
(華人)教會常犯兩個錯誤。一是律法主義,一是無為主義(Quietism)。

律法顯出神的旨意(羅2:18),律法是「聖潔公義良善」的(羅7:12);律法主義則錯誤,律法主義是人靠著自己(羅9:30-32),而不是全然靠著神(林後3:5)來守律法過日子(林後3:6),結果是,要靠律法稱義的人,「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加5:4);律法成為「罪的權勢」(林前15:56);「惹動忿怒」(羅4:15);使以律法為本的人,都「被咒詛」(加3:10);「結成死亡的果子」(羅7:5)。

律法主義在教會中陰魂不散,從伯拉糾到新保羅觀,都是它的呈現。華人教會對神和神的恩典認識不足,律法主義的危險尤其大。我們很自然很合理的覺得,努力學習並遵行神的律法是又好又應當的,怎麼會「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

努力學習並遵行神的律法當然又好又應當,但必須出於信心、本於恩典、發自內心,「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他們不用各人教導自己的鄉鄰,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主」(來8:10-11)。律法主義不僅使人驕傲(因表面上好像遵行了律法)、墮落(驕傲必導致墮落)、絕望(遲早會發現自己根本不能遵行律法),也把人變成機器人,推動奴隸道德,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執行者毫不思想分辨。這樣,就算一絲不苟的行律法,那也是它律(heteronomy),和生產線上的標準產品一樣,沒有道德價值。

基督徒成聖,是「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是「聖靈引導我們」(加5:18)。律法的提醒和賞罰作用總是必須的,因為我們得救後,仍有無知和軟弱,但我們越是服神的權柄,越是信神的恩典,就越沒有它律,越不需要神「拉著他們的手」耳提面命(來8:9),而越有基督裡的主動和自由(約8:32;林後3:17;加5:1)。

 

一切美善出自神權柄恩典,但神權神恩絲毫不減少人的努力責任及掙扎,相反的,唯有全然相信神權神恩,人才能有正確美好得勝的努力及掙扎。基督徒成聖須用功夫,須要努力。

律法主義輕看信心和恩典,無為主義誤解信心和恩典。華人教會中對信仰認真的人,常受蓋恩夫人的無為主義影響,以為如要過得勝的、正常的、屬靈的基督徒生活,就得「無為而治」、「順其自然」、「聽天由命」(命=自然=聖靈)、「放手讓神」(Let go and let God)。無為主義認為,「立志」、「努力」、「刻苦」、「效法」等,是「魂的工作」、「老亞當」,無用而有害。宋尚節寫的詩歌「靈裡生活」,有這樣的句子:「不是自己努力掙扎,是主裡面動工;不是自己模仿基督,是主裡面長大」;倪柝聲「正常基督徒生活」中有如此的提醒:「神已經什麼都做成了,這樣的啟示就結束了人自己的努力」(42頁),「如果我們認識我們在基督裡的事實,我們便不會在為著要進入而努力了」(45頁),「不管人下多麼大的決心,要使自己得神的喜歡,他的志願只不過帶他到更大的黑暗裡面」(172頁),「如果我們必須用那麼多的力量,來過基督徒的生活,那不過是說,我們所過的並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同上)。

 

筆者在青少年,深為情慾所苦(現在仍然是),初次看到倪、宋這種無為主義的話,欣喜若狂,原來過聖潔得勝的生活很簡單,只要看「自己是死的」(羅6:11),只要「順著聖靈而行」(加5:16)就得了。「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詩119:9),「就是不要努力」!不要努力,放手讓神。

然而,狂喜很快變為絕望,我沒死啊!順不了聖靈啊!怎麼辦?

無為主義的下一步是五旬節派的聖靈教義,你只要被按手說方言,有了這「二度祝福」(第一度是重生),基督徒就得勝成聖了。

無為主義和二度祝福的教訓不合聖經(參,Let Go and Let God?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Keswick Theology by Andrew Naselli)。與主同死、靈裡生活這類經文應照因信稱義來解釋:耶穌的生死工作果效,因著聖靈所賜的信心,已經使信徒與神有和好的關係(Union with Christ),而不是說我們的罪性已經消亡,不起作用,不需對付,沒有操練、爭戰(來12:4-13)。

基督徒成長的路上,得勝、喜樂、平安、豐富、善良、歡呼等美好,是同失敗、痛苦、迷惘、徬徨、無助、嘆息等遺憾並進的,「忍耐著結實」(路8:15);「分外殷勤」(彼後1:5);「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我們因美好的狀況感謝讚美,因遺憾的部分認罪祈求,屬靈爭戰,無日無之,直到見主面。

無為主義和二度祝福的教訓,是王陽明道德約化論的「靈恩版」,他們都主張,只要意志純化,(看自己是死的),拱手垂裳可天下治,「我欲仁,斯仁至矣」,「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個有神,一個無神,似乎南轅北轍,但在「不需用功夫」上,二者有驚人的相同錯誤。(參,楊慶球,「成聖與自由,王陽明與西方基督教思想的比較,第四章,「陽明與路德成聖路向的比較」。49-69頁)。

 

想要藉著一個或幾個特殊的經歷:奮興、神醫、異象、按手等聚會動作,使基督徒突然、跳躍式的成聖,這不實際。神在歷史上是有特殊的復興工作,真實的復興是可貴的,不過:
1.許多所謂的復興,是不實廣告,既無神正道的傳講,也無聖靈果子相隨。
2.就算有些比較真實的復興,如希西家、約西亞王的宗教改革,因著改革人亡政息,又因著先知書對當時風氣的抨擊,都顯示那些復興夾著不少流弊,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高大全偉光正。
3.不能指望隔百多年才一次復興,正如婚姻的幸福不能只靠一輩子一次的蜜月、幾十年一次的歐洲旅遊、每年一次的週年慶。基督徒成長建立在每天瑣碎、平常、失敗中的有恆有信心的讀經、禱告、聚會、事奉、捨己、背十架。

 

「唯獨恩典」才能使我們正確的努力生活:「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唯獨信心」才能使我們結出行為的果子:「唯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因信心所做的功夫」(帖前1:3)。

改教家沒有犯無為主義、二度祝福的錯。路德在「論基督徒的自由」中就說:「有人認為,若單有信就可稱義,我們就坐享安逸吧!這是又惡又懶的人的話。在來生之前,我們必須管束行為,藉著禁食、儆醒禱告、勤勞、以及其他合理的訓練來對付身體。『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7)」(路德選集上,文藝,367-8頁,非逐字引)。基督徒個人成聖也好,教會在整個世界的見證也好,都充分必要的相信神方可,但神恩一定使人勤快而不是無為:「就當恐懼戰競,做成你們得救的功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2-3);「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恩,不是徒然的,我…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林前15:10)。

基督徒的成長,必須有恆切的屬靈操練和悔改。

屬靈操練包括認識正確的教義:「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悟性上,滿心知道神…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西1:6,9,10);「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弗4:21、22)。知識叫人自高自大,但無知更叫人滅亡,「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何4:6)。信仰的客觀內容(Fides quae creditur)是主觀信心(Fides qua creditur)的基礎。客觀內容就是認識神的三一、全能全善,明白基督十架的救贖,知道聖靈在教會中的工作等,這些知識給人正確的信心,繼而產生神悅納的行為。先有知→信→行的線性次序(信道從聽道來,行為從信心出),再有三者互相作用的良性循環。華人教會流行的「不要吃知識果,要吃生命果」之說,違反整本聖經及教會正統的教導。始祖錯誤在於不信神的話而信蛇的話,如果我們還不相信神的話,還不努力學習真道,那正是重新聽蛇的話,上魔鬼的當。

 

認識相信獨一全能全善神的救恩,會帶來平安喜樂;沒有這樣的知識,在多災多難的世界,容易產生儒家的憂患意識(勞思光先生稱「危苦意識」)。任何意識型態,在神的一般恩典下,都有正面和負面的作用,憂患意識的正面,也許是「化成、自強不息」的態度,和韋伯所說,預定論帶來的焦慮,為資本主義鋪路或者異曲同工。但憂患意識,對華人的個性、社會風氣,也有的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和律法主義極易接軌,使華人社會教會,缺乏自由開放:搬到新房子,不是感恩和享受,是擔心白蟻和惡鄰(居安思危),是对無殼蝸牛內咎;升官了,不要高興,而要「恐懼戒慎、憂國憂民」,要想「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以前台灣處處是責任標語,連散心的風景區、小吃店也充滿了反攻大陸、拯救同胞的嚴肅提醒。這現象古已有之:「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教導,叫人看風景時,不能欣賞讚美造物主的奇妙,而要想到水深火熱的同胞,而要為全球暖化痛心,而要化喜樂為憂慮為悲憤;窗外風雨之聲不應催眠,只應叫人想「國事家事天下事」而失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要常常憂慮(不是常常喜樂);華人多在「吾日三省吾身」中自責,少在數算神恩中感謝歌頌。

新保羅觀的先鋒Krister Stendahl寫過一篇名文:「The Apostle Paul and the Introspective Conscience of the West」,他認為,路德強調罪,使得西方基督徒,在自責中過日子。Stendahl完全搞錯搞反了。路德(還有整本聖經及歷史上的正統教會)講人有罪,這使人面對現實並且謙卑,而路德更講恩典(羅5:14),這使人「歡歡喜喜的盼望神的榮耀」,「以神為樂」(羅5:2、11)。「省察」,不論是批評或自我批評,都不是基督徒生活的重心:「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林前4:3)。聖經有講自省,但那是在真理和聖靈光照下的:「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林後13:5)。這樣的自省,產生「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西3:12)。華人的反省,是根據廿四孝或其他歷史模楷的反省,那些模楷,多半活的悲苦、死的壯烈。我們從小被教導:活著就是要死,不是為國死,就是為家死,「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不是「活有輕鬆愉快、平安喜樂」),要犧牲小我、成全大我。自省是好事,但更好的是多思想神,自省而缺少了神恩典、權柄、應許、警告、安慰、勸勉等光照,自省會省得自大或自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二次大戰和高棉大屠殺,我真有責任嗎?大家都聽過,老師問小朋友:「阿房宮是誰燒的?」小朋友答:「不是我」這笑話。這笑話笑中有悲,不是悲國學常識低落,是悲華人常被太沈重的道德重軛壓成嚇成這個樣子。

基督徒的成長建立在認識神上,越來越認識神,越來越正確的認識神的全能和恩典,這使基督徒在罪惡世界中有健康的平安喜樂;基督徒的成長成形於生活中的磨難(弗6:13), 磨難「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12:11)。

作者:康來昌
資料來源:康來昌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