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原文為德文,詩文由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所寫,曲由Siegfried Fietz所編;中文翻譯由林鴻信牧師)

所有美善力量 By Powers of Good
Berlin, December 1944

這首詩歌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最後的詩作。1944年12月,他因為反抗納粹而身處監獄,卻寫下了這首最後詩作〈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寄給他的未婚妻和家人,1945年4月9日,年僅39歲的潘霍華在Flossenburg德國集中營被處決!現居德國音樂家(Siegfried Fietz)於1977年為這首詩譜曲成為詩歌。

1.Von guten Mächten treu und still umgeben,
behütet und getröstet wunderbar,
so will ich diese Tage mit euch leben
und mit euch gehen in ein neues Jahr.

1. Surrounded by good powers faithfully and quietly,
protected and comforted wonderfully,
I wish to live these days with you
and to pass into the new year with you.

(1)
所有美善力量都默默圍繞   奇妙地安慰保守每一天
讓我與你們走過這些日子   並與你們踏入新的一年

2. Noch will das alte unsre Herzen quälen,
noch drückt uns böser Tage schwere Last.
Ach, Herr, gib unseren aufgeschreckten Seelen
das Heil, für das Du uns geschaffen hast.

2. Still the old things want to trouble our hearts;
still heavy burden of evil days depresses us.
Ah, Lord, give our scared souls
the salvation for which You created us.

(2)
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   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
主啊拯救飽受驚嚇的心靈   以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3. Und reichst Du uns den schweren Kelch, den bittern,
des Leides, gefüllt bis an den höchsten Rand,
so nehmen wir ihn dankbar ohne Zittern
aus Deiner guten und geliebten Hand

3. And if You hand to us the heavy cup, the bitter [cup]
of suffering, filled to the highest rim,
we will then take it thanksfully, without tremble,
from Your good and beloved hand.

(3)
若你給我們遞來沉重苦杯   滿溢著憂愁痛苦的苦杯
主啊從你良善慈愛的聖手   毫不顫抖心存感謝領受

4. Doch willst Du uns noch einmal Freude schenken
an dieser Welt und ihrer Sonne Glanz,
dann woll’n wir des Vergangenen gedenken,
und dann gehört Dir unser Leben ganz.
4. Yet if You once again give us joy
in this world and the brightness of its sun,
we then wish to commemorate the past
and then our life completely belongs to You.

(4)
主啊若你願意再賞賜我們 世上歡樂以及陽光亮麗
讓我們紀念過去美妙歲月 把我們生命完全交托你

5. Laß warm und hell die Kerzen heute flammen,
die Du in unsre Dunkelheit gebracht,
führ, wenn es sein kann, wieder uns zusammen.
Wir wissen es, Dein Licht sheint in der Nacht.

5. Let the candles blaze today warmly and brightly,
which You brought into our darkness;
let’s again follow together, if it can be.
We know that Your light shines in the night.

(5)
今天請讓燭火溫暖地燃燒   是你帶給黑暗中的我們
或許這會引領我們再相聚   明白你的光在黑夜照耀

6. Wenn sich die Stille nun tief um uns breitet,
so laß uns hören jenen vollen Klang
der Welt, die unsichtbar sich um uns weitet,
all Deiner Kinder hohen Lobgesang.

6. If now the stillness is deeply ready for us
let us then hear that resonant tone
of the world which extends unseen around us,
[and] of all Your children’s loud praise-song.

(6)
寂靜深深地圍繞我們展開   讓我們聽見那豐富聲響
從週遭無形世界向外擴散   凡你兒女盡都高聲歌頌

副歌:
Refrain: Von guten Mächten wunderbar geborgen,
erwarten wir getrost, was kommen mag.
Gott ist bei uns am Abend und am Morgen
und ganz gewiss an jedem neuen Tag.

Refrain: Wonderfully secured by good powers,
confidently we expect what may come.
God is among us in the evening and in the morning
and [so] completely certainly on each new day.

(副歌) (按:原德文為第七段,因譜曲部分作為副歌)
所有美善力量都遮蓋 不論如何都期盼那安慰
在晚上早上每個新的一天 上帝都將與我們同在

—>「所有美善的力量」歌詞簡譜下載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2/4-1945/4/9)簡介:
1906年生于德國,
1927年取得神學博士(21歲~天才橫溢!),
1930年(24歲)在柏林大學任講師。
1933年發表「領袖觀念的轉變」,開始抨擊希特勒,
1935年成為「認信教會」(反抗希特勒的教會聯盟)的領袖之一。
1936年因政治因素被逐出柏林大學,
1939年受尼布爾支持前往美國,一年後選擇返回德國。
1943年1月與瑪利亞(Maria von Wedemeyer,1924-1977)訂婚,4月被捕,
1944年6月到10月間,潘霍華於獄中先後寫了九首詩並寄給他的好友貝德格(Eberhard Bethge)。而最後一首詩,是潘霍華於 1944 年底,從阿布雷希王子街監獄寄給未婚妻與家人。
1945 年 4 月 9 日潘霍華在福洛森堡集中營被處決,年僅 39歲,同日二姐夫被處決,二週後三哥和大姐夫也被處決(在這一個月裡他們家族共被處決4人)。潘霍華去世三個禮拜後,希特勒自殺,5 月 7 日戰爭結束。後來瑪利亞移居美國,經歷二次婚姻與離婚。

潘霍華

也就是這首「所有美善力量」,是他於1944年底寫成寄給他母親的。
臨終之前,他託人帶信給他的英國朋友貝爾主教:「這是終局,然而對我而言,卻是生命的開始。」

結局就是開始<==取自2012.11.20林鴻信牧師神學講座講義:所有美善力量 潘霍華心路歷程
1944年軍隊裡的反納粹將領被撤換,舒道芬堡伯爵(Colonel Claus von Stauffenberg)領導的刺殺希特勒行動失敗,10月初朋友們為潘霍華設計了逃亡計劃,但是他擔心連累家人而放棄逃亡機會。10月8日被移送戒備森嚴的阿布雷希王子街監獄,12月19日在獄中為未婚妻與家人寫下《所有美善力量》。1944年12月28日潘霍華寫給母親的信充滿感謝說:「親愛的媽媽,我要你和爸爸知道,我心裡不停地想著你們,我為你們對我和這個家庭所意味著的一切而感謝上帝。 …我為你在過去一年中送到我的囚室中來的全部愛心而感謝你,它使每一天都更加容易忍受。」1945年1月17日,潘霍華寫信給父母說:「這最後的兩年告訴了我,我們所能經歷的東西是多麼微不足道。然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失去他們所有的一切,只要想起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了:我們沒有權利說什麼東西是屬於我們的。」

潘霍華殉道前交代說: 「這就是終局,但在我卻是生命的開始。」
莫特曼詮釋說 ,基督教信仰在結局之處尋找新的開始, 因此真正追求的是開始而不是結局。

後記:
目擊執刑的營房醫生追述,他看著潘霍華在被帶到絞架之前,跪下來,禱告。「我深深為這位可敬之人所感動。如此虔誠,如此肯定神聽了他的禱告。」他描述:「抵達行刑地點,他再有一句簡短禱詞,然後勇敢鎮定地走上絞架的台階……。五十年來,身為一個醫生,我幾乎未曾見過一個人這樣完全地降服於上帝的旨意裡,從容就死。」

2012.11.20上完林鴻信牧師神學講座這堂課後,我被此”所有美善力量”詞曲及潘氏的生命深深的感動及含淚著,不只是透過獄中詩集散發那震撼影響力,也透過他的神學思想與生命見證:只有耶穌基督是主。在如此震撼又有生命力的音樂詞曲中,更思想上課所提看到他堅持信仰致死不渝精神,深深的打動個人內心,也為他的生命感到欽佩。一個順從上帝呼召、堅守信仰、不畏惡勢力的奮鬥,為普天下教會及基督徒立下偉大生命見證榜樣!

延伸閱讀:
1.德國教會的良知─潘霍華潘霍華獄中詩(更認識潘霍華)
2.維基百科(潘霍華)
3.關於 迪特里希·潘霍華 (YouTube)
按:林鴻信牧師已將潘霍華的十首詩譯成中文並集結成書:
《潘霍華獄中詩》 林鴻信 道聲出版社 2007.05
<底下為本書介紹>

作者簡介:潘霍華(Dietrich Bonhöffer)
德國神學家,才華洋溢,年輕時已成就斐然,熱愛教學與牧養生活,徹底實踐跟隨基督,因反抗納粹政權被囚禁二年後殉道,其作品不只深刻動人開啟許多後繼思潮,而且帶有濃厚文學色彩,雖然 一生未能活過40歲,卻仍然繼續再說話。

譯者簡介:
林鴻信: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台灣神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自1944年6月到10月,潘霍華從提格(Tegel)監獄,先後寄了九首詩給他的好友貝特格(Eberhard Bethge)--同時是他的學生和親戚,因貝特格娶了潘霍華的外甥女,就是大姐鳥蘇拉(Ursula)和姐夫施來舍(Rϋdiger,Schleicher)的小女兒雷娜特(Renate)。最後一首詩,是潘霍華於1944年底,從阿布雷希王子街(Prinz-Albrecht-Strasse)監獄寄給母親的。

1943年l月7日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öffer,1906-1945)與瑪莉亞(Maria von  Wedemeyer,1924-1977)訂婚,4月5日被捕下監,囚禁在提格監獄,同時他的二姊克麗斯汀(Christine, 後來活到1965年)和二姊夫杜南毅(Hans von  Dohnanyi)也被捕,他們都被控告陰謀叛變。1944年7月20日,舒道芬堡伯爵(Colonel Klaus von Stauffenberg)謀刺希特勒失敗,反抗運動組織曝光。十月初,潘霍華和朋友原本計劃越獄,但旋即放棄,因為在10月4曰三哥克勞斯(Klaus  Bonhöffer)和大姐夫施來舍等人也遭逮捕,潘霍華不想因越獄再連累家人。1944年10月8日,潘霍華被移到高度設防|的阿布雷希王子街蓋世太保總部監獄。1945年4月9曰年僅39歲的潘霍華在福洛森堡(Flossenburg)被處死刑,同年三哥、大姊夫、二姊夫亦被處決。

在兩年的牢獄生活中,青年才俊潘霍華經歷痛苦煎熬、信仰掙扎與神學反思,其間從1944年6月到10月,潘霍華從提格監獄先後寄了九首詩給他的好友貝特格,加上最後一首於1944年底從阿布雷希王子監獄寄給給母親,總共寫了十首獄中詩,收集在《獄中書簡》裡,這些詩作不只讓人更加了解殉道前潘霍華的心境與思想,也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潘霍華的獄中是親身受苦的十架之路,獄中詩作充分流露真實人性的掙扎與嚮往,除了情感的抒發之外還有深沉的神學意涵,身處死亡陰影威脅以及絕望受苦當中,其神學不只有血有肉,而且有血有淚。

從神學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探討獄中詩對於潘霍華研究另外還有兩層含意。

首先,六○年代激進的世俗神學走純粹人文主義之路,而一些世俗神學家宣稱從潘霍華的「非宗教性」與「及齡的世界」觀點得到啟發,以致多少造成一種偏差印象,就是潘霍華開創了世俗神學。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囚為從獄中詩可以看到,潘霍華對從宗教改革以來一脈相承的上帝主權神學思想是堅定不移的。

其次,有些學者強調潘霍華的教會論是大而公之(Catholic)教會論,彷彿與天主教有許多共同之處,而研究獄中詩對於平衡這種觀點很有助益。這讓人想到1924年18歲的潘霍華前往羅馬遊學的經驗,當時他對羅馬天主教的棕樹節節慶禮儀大開眼界之後在日記裡寫著:「這神聖莊嚴的一天,是我領悟天主教部分真實性的第一天……我想,我開始了解『教會,』的意義。」,但不可忽略的是,同樣他在曰記裡也坦承對代表茗羅馬天主教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失望:「當我看到聖彼得大教堂最後一眼時,心中開始悲傷疼痛而迅速}搭車離去。」,著名的潘霍華傳記作者貝特格對羅馬之行的評論應當比較公允:「亳無疑問地,潘霍華對羅馬有心胸十分開放的興趣,在不忘基督教淵源的前提下,他不帶著破除偶像或教義偏見的立場去觀察學習。」

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發現,在潘霍華獄中詩裡可以明顯地看到其神學思想與宗教改革呼應之處,而他如何在受苦當中重申宗教改革的神學主題,如何賦予罪與悔改、因信稱義、十架神學以及基督徒的自由等神學主題身歷其境的詮釋,如何反映他找到上帝以及被上帝找到的真實經驗。

本書把最新而完整的德文版《獄中書信》裡收錄的十首詩翻譯成中文,這些圳品案這時間順序大列排列如下:

1. 過去 (Vergangenheit, Tegel, June 1944)
2. 幸與不幸(Glück und Unglück, Tegel, June 1944)
3. 我是誰? (Wer bin Ich? Tegel,Summer 1944)
4. 基督徒與異教徒 (Christen und Heiden, Tegel, Summer1944)
5. 獄中夜語 (Nächtliche Stimmen, Tegel, Summer 1944)
6. 通往自由的四站 (Stationen auf dem Wege zur Freiheit,Tegel, August, 1944)
7. 朋友 (Der Freund, Tegel, 27 & 28 August 1944)
8. 摩西之死 (Der Tod des Mose, Tegel, September 1944)
9. 約拿 (Jona, Tegel, October, 1944)
10.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Berlin, December)

羅勃遜(Edwin Robertson)曾把這些詩翻譯成英文並加上注釋,成為可讀性很高的英文版。本書從羅勃遜的翻譯與注釋受益良多,但是對於羅勃遜的英文翻譯並不完全認同,因為其中比較缺乏神學的敏感性,並且由於他重視寫詩的背景,相形之下對於詩本身所要傳達的缺少注釋,因此本書從德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在翻譯與注釋中盡量呈現作品本身神學億韓以及文學意義。希望有助於讀者更加深入的理解。

(摘自《獄中書信》的引言)http://www.taosheng.com.tw/bookfiles-04D/bookfiles-04D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