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5中國時報【莊佩璋】
教育部長吳清基說,由於「少子化」的衝擊,十年內將有六十所大學因招不到學生而倒閉。
吳清基是教育界老將,當過教育部主任祕書、常務次長、政務次長。重大教育政策應都曾參與。令人好奇的是,「少子化」並非突發,內政部的人口資料早就顯示這種趨勢。為何教育部明知學生越來越少,卻讓大學越來越多?私立大學增加,可歸咎於民間一窩蜂;但,公立大學也倍增,教育部如何解釋?
台灣的大學密度之高,世界少有,這當然是拜民粹之賜。台灣人把大學視為文化的象徵,地方上沒大學就是沒文化,政客為討好民意,就搞成「一縣一大學」。再加上一些學店升格,教育部幾乎有求必應,高教就成了現在這副德行。
台灣確實是「理盲」的社會,所以政府不會求好,只想討好。「一縣一大學」並非特例,我們的「蚊子機場」同樣也是畸型民主的產品。
只要有高鐵經過,沿線的空運必然會收攤,全球皆然,台灣不可能例外。但是政客就不管這套,結果也幾乎搞成「一縣一機場」。
政客只認選票,只顧眼前利益。但,該講專業的官僚有沒有盡責地提出專業建議呢?
大學倒閉,機場養蚊,後果當然是全民埋單。如果景文技術學院出問題,政府都要出面善後,很難想像六十所大學倒閉,國家要花多少錢來擦屁股。當年這些政策如何形成,監察院其實可以好好查一查。
不過,講到監察院,就又想到銀行。台灣銀行家數之多,也是世界一奇。當年財政部本來只要開放五家新銀行成立,因為台灣的銀行不管公、私,政府都不可能讓它倒閉,這是考慮市場規模後的決策。
詭異的是,財政部煞有介事地審查,最後竟然是統統有獎。放棄把關的後果,就是部分新銀行體質不佳,惡性競爭造成財務危機,經營者掏空後落跑。然後又是政府概括承受,全民埋單。
現在的監察院長王建煊,就是當年開放新銀行時的財政部長。這筆陳年老帳,不知監察院敢不敢查?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01500402,00,focus.html
其他:莊佩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