ㄚ門助福網

忘恩與感恩

經文:路加福音第十七章11至19節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着,高聲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罷!”耶穌看見,就對他們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他們去的時候就潔淨了。內中有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這人是撒瑪利亞人。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裏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就對那人說:“起來,走罷,你的信救了你了。”(路一七:11-19)

痲瘋病人是當時社會的“隱形人”,人都避免與他們交往。摩西律法要求身上長大痲瘋的要撕裂衣服,也要蓬頭散髮,蒙着上唇,並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只要他有此病在身,他便是不潔淨。既是不潔淨,就要獨居營外(利一三:45-46)。撒瑪利亞人是主前722至21年時,亞述帝國攻取撒瑪利亞城後,外邦人與當地以色列人通婚所生的後代(王下一七:23-24)。耶穌醫治了十個痲瘋患者,但是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一個被猶太人排斥的人,立刻回來感激耶穌為他所做的一切。

著名作曲家巴哈(J. S. Bach)曾給自己一個看似不可能達到卻完成了的挑戰,要在三年間為每個主日崇拜寫一首新的清唱劇。他許多的作品已遺失了,但從遺留下來的作品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他在每首創作的樂曲開頭署上JJ兩字母,然後把三個字母SDG寫於曲譜最後。JJ是拉丁文Jesu Juva (耶穌助我!)的縮寫,SDG是 Soli Deo Gloria的縮寫,“榮耀獨歸於神”的意思。


神是萬福之源,祂是生命的根源,賜下生命與富足(詩一三三:3,一二八:2)。祂的榮耀彰顯於天(詩八:1,一一三:4),充滿全地以及高過全地(詩五七:5,七二:19,一○八:5),也在列國萬民中(結三九:21)。神的榮耀不容許被奪取或遮蓋,“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羅一一:36)

撒瑪利亞人發現自己得到醫治後,立刻把榮耀歸於神,沒有延遲。與耶穌接觸過的人中,沒有一個像他那麼大聲和用力的感謝讚美神;15節的“大聲”的希臘文是mega,意思是“巨大”。他滿心地大聲讚美神,肺活量和精神勝過一個合唱團;他高聲歡呼,使耶穌成為聚光的焦點。這個痲瘋病人以前要大聲警告附近的人與他保持距離;如今他被治好,他不再需要喊叫“不潔淨了”,但現在他卻比從前叫得更高昂!

撒瑪利亞人的感謝,是聖經記錄耶穌在世時,唯一一個個人對祂的感謝。“感謝”的希臘文動詞,在四福音書只出現十一次,九次是耶穌向父神的“感謝”;另一次來自比喻中法利賽人不蒙悅納與偽裝的感謝(路一八:11);而唯一一次人對耶穌的感謝,竟來自受人輕視的撒瑪利亞人(路一七:16)!

其餘九個猶太痲瘋病人,並沒有感謝耶穌,他們只想着到聖殿去得着祭司證明他們已經潔淨!或許他們在想着即將要做的事,可以回家,可以去探訪朋友,可以去工作,他們有無數不盡更優先的選擇,因此放棄了回去認識那位給他們好處的耶穌,他們忽略了一個可以與耶穌建立更親密和深厚關係的機會。他們痊癒之後,無論在空間或靈性上,從頭到尾都沒有進一步的走近或邁向耶穌。

感謝神並不需要花言巧語和複雜的步驟,也不需花錢,而只需要真心的表達。第16節原文記載撒瑪利亞痲瘋病人是俯伏着“用臉貼腳”在耶穌腳前感謝祂;他話語不多,但心誠意盡。他雙膝跪在地上,臉伏貼在耶穌腳上。普通人若沒有經歷他過去的痛苦,是不會了解他目前的感受的。生命中最大的美德就是有謙卑,正直,以及感恩的心。撒瑪利亞人有很多感謝耶穌的事:耶穌不只醫治他,也告訴他人生該走的路,並賜福給他。

那撒瑪利亞人不單竭力歸榮耀與神,實際地感謝耶穌,他也體驗到親近耶穌的美好。他回來不是因為他不需要祭司的證明,他與其他九個有同樣的需要。本地祭司的判決還可以等,重要的是尊榮的大祭司(來四:14)的判決。很不幸的,其他九個猶太患者只從遠處經歷耶穌(12節),他們失去了與主耶穌有親密的,直接的,個人的接觸。只有這撒瑪利亞人獲得與耶穌有這麼親近,坦率及更新的關係。


那九個猶太患者,與耶穌同為猶太人,看起來很接近耶穌,實際上卻很遙遠。耶穌對這個撒瑪利亞外族人感到欣慰,卻對自己的民族覺得非常傷心失望。人可以在有需要時就倚靠祂,毫不遲疑的來,事成之後一聲不響就走。這九個猶太人稱耶穌為主(13節),但是他們卻不願意留下跟祂學習或相交。他們原本可以回來再聽到耶穌的教導,親自與耶穌交談,但是他們就此離去,耶穌對此感到遺憾。很可悲的是,人往往要禮物,卻不要贈物者;要得到醫治,卻不要醫生;要承受天國,卻不要國王;得力之後就忘了源頭,打開門後就扔掉鑰匙。

痲瘋病使人的身心受折磨,但忘恩負義是更可怕的病,它容易使我們忘記神的恩典,輕視祂的工作,不懂得去回報。你是否感謝神恆久的慈愛和祂奇妙的作為?你有沒有因祂世世代代的公義及信實感謝祂?聖經提醒我們要感恩,因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詩一○三:10)。你在尋求幫助和得到幫助後的態度是否一樣呢?你是屬於百分之九十忘恩負義的人,或是百分之十感恩圖報的人呢?

資料來源:金燈臺活頁刊第177期 2015.5
作者葉福成牧師為美國創欣神學院專任教授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