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樑;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 臨床毒物科主任
生活到處充滿毒害汙染,吃的、喝的、用的,幾乎都難逃毒素汙染,長庚腎臟科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是國內最權威的毒物專家,他從日常生活貫徹防毒之道,真的有一套!
出生在嘉義朴子的林杰樑,父親經營中藥行,5個兄弟姊妹中有3個醫生。
林杰樑就讀醫學院時罹患腎炎,這場莫名的大病幾乎要了他的命,幸虧靠洗腎救回來,這場病讓林杰樑決定鑽研腎臟,當了腎臟科醫師,看到很多中毒的人要洗腎,他才進一步研究毒物。對毒物越瞭解,林杰樑越清楚要從生活周遭防毒。
關於吃,他非常謹慎,幾乎不外食,由老婆下廚,每天帶便當上班。這一天,他中午帶的便當,就是前一天的晚餐,菜色很簡單! 毛豆炒豆皮、半尾煎肉魚、滷肉片一小塊、蔥花煎蛋、水煮綠花椰菜,配上白飯,就是健康營養又便宜的一餐。
早餐則是豆漿、饅頭、麥片、白煮蛋等交替選擇,他不鼓勵吃麵包,因為麵包隱藏了太多油脂,甚至有害人體的反式脂肪。
林杰樑認為任何種籽油都不錯,他們家用的則是葡萄籽油,平日烹調盡量水煮、清蒸或微波,減少用油量。
如何避免食物的毒素?
他說:「我們家只吃當令食物。」絲瓜、高麗菜等,都是林家餐桌上常見的好菜。
因為當季盛產的蔬果,價格便宜,且較不會有農藥殘留,青菜買回家,一定先用流動的清水浸泡十五分鐘。
水果也要徹底清洗,即使像有皮的橘子、香蕉、龍眼、荔枝,都得先洗過再剝皮,柳丁洗過才能切,比較特別的是棗子、蓮霧,林杰樑都是削掉皮才吃。
碰到菜價飆漲時,林杰樑會選擇冷凍蔬菜代替。在食材選擇上,除了吃當令蔬果,林杰樑鼓勵大家多吃當季盛產的小型魚,台灣的鯖魚、花飛魚、四破魚、竹筴魚與秋刀魚都是不錯的選擇。
海水魚優於淡水魚,愛吃鮭魚的人,最好擇體型較小的野生鮭,大型深海魚在食物鏈中累積了太多毒素,建議少吃。
至於肉類,他只吃雞胸和雞腿不吃皮,豬肉則選擇有CAS標記的優良肉品。
不吃生食、不吃內臟、不吃加工醃漬類食物如香腸、炸雞等,少買進口蔬果、少吃帶殼海鮮,多吃蔬果、一周至少吃兩次魚,是他的飲食原則。
他的孩子從小跟著吃清淡飲食,炸雞、漢堡、薯條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
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人生還有樂趣嗎?
林杰樑笑說,生活沒必要過得戰戰兢兢,因為身體有自然的排毒功能,愛吃炸雞、薯條、燒烤的人,一個月吃一次無妨,只要頻率不是太高,身體都可以自然代謝,別怕健康被毒害!
1)避免醃製品、油炸與加工食物。少鹽少糖少油。
2)魚要吃巴掌以下的小型魚,因大魚吃多了小魚,也會在體內累積毒素。盡量吃海魚,不吃魚頭及內臟,每週吃四兩。
3)食物以水煮或清蒸烹調,如此食物不會變質,營養流失最少。
4)盡量避免使用釀造醬油,因為少數醬油公司在釀造過程中可能產生黃麴毒素污染。
5)台灣潮濕炎熱,食物容易發黴及產生黃麴毒素,五穀雜糧、麵條、冬粉、中藥需放在冰箱保存,一旦發黴立即丟棄。
6)購買最便宜的當季時蔬,因生長迅速、價格低廉,農人不用也不願多花錢灑農藥。不吃生菜,! 避免蟲卵細菌寄生。
衛生署與豬農掀起大戰,衛生署更遭豬農潑豬糞、砸臭蛋,雙方戰火一發不可收拾。毒物專家林杰樑不畏激怒當局,直指如吃了五公斤的瘦肉精豬肉,就逼近危險值!開放瘦肉精的政策因此踩了緊急煞車。
近年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儼然成了捍衛「吃的安全」的正義使者,揮舞著「專業知識」的大劍,為民眾健康把關。
身為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吃得很謹慎。他的養生之道說來簡單做來難!少鹽、少糖、油適量,生鮮、當令食物最好,不迷信健康食品或生機飲食,便宜的蔬果吃來健康又愉快。
菜價狂跌 農民就不會灑農藥
去年菜價起跌驚人,時為菜金時為菜土,菜貴時,林家就以冷凍蔬菜取代。他可不是受經濟拮据所苦,他說,菜價好時,農民急著搶收,農藥殘留往往來不及消退。
「當菜價狂跌,農民連灑農藥的意願都沒有,正是吃的最安心的時候。豬肉也是一樣,豬肉貴時,提前宰殺的豬隻體內恐有抗生素殘留。」
一條 10元四破魚吃得新鮮開心
這個冬天,林家經常吃的是一條 10元的四破魚,四破魚屬於最小型的鯖魚,而且魚油含量豐富;花飛魚更是新鮮又好吃;最近跌價至一顆 20元的高麗菜,更是林家餐桌最近的常客。
林杰樑說,他絕對不碰發霉的食物,例如豆腐乳、豆瓣醬、福菜、雪裡紅、鹹白魚、金華火腿等,「這些食物真的好可怕!」
以豆瓣醬做湯底的紅燒牛肉麵,林傑樑碰都不碰。他的實驗室曾經檢驗吃紅燒牛肉麵喝湯與不喝湯的分別,結果發現喝紅燒牛肉湯者,體內黃麴毒素遠遠高於不喝湯者。
「 若愛牛肉麵,還是選清燉的吧!」
肝硬化到肝癌恐是發霉食物作怪
「好多不曾感染B 型肝炎、C型肝炎的病患,卻出現肝硬化,最後走上 肝癌一途,極有可能就是飲食中的發霉食物作怪。臨床上,實在看了太多了!」
為了孩子,林杰樑與太太以身作則,拒絕垃圾食物。他鼓勵孩子多喝豆漿,他說,東方人乳癌較少,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會也比西方人低,這些東方奇蹟多與大豆食品有關,他建議,與其喝牛奶,不如多喝豆漿。
國內早年並無毒物科,林杰樑是腎臟專科醫生,而過去中毒病患均由腎臟科醫師治療,在長庚醫院看了20多年的中毒病患,林杰樑將毒物科做大,從農藥中毒、安眠藥中毒,擴及環境中的毒物、職業中的毒物傷害。
林杰樑的父母都罹患癌症,他在「防癌保健靠自己」自序中寫道:「在短短三年內,令人難以置信的,雙親都罹患癌症,無數的夜晚和白天,妻與我陪著兩位老人家,度過了不知多少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晦暗日子,雖然身為醫師,但為人子對癌症的無力感卻是一種更深沈的『痛』。」
不必迷信流行解毒餐、生機飲食
至於流行的解毒餐、生機飲食,林杰樑說,「提倡排毒餐、解毒餐的人,真是壞透了,人家生病已經夠可憐,還趁火打劫,殺人無數。」
癌症病患化療之後抵抗力很差,卻聽信街坊流言,開始吃生機飲食,卻不知道寄生蟲正會趁虛而入;或是糖尿病患狂吃紅蘿蔔,血糖飆至五、六百。
在專業的領域裡,林杰樑不斷放砲,他不以為意的笑說,「我大概是不受歡迎人物吧!但這個社會總要有人扮黑臉,開放的社會經過討論,得利者始終是老百姓。」
作者:林杰樑(Ja-Liang Lin)現為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及腎臟科教授,林杰樑FaceBook 分享毒物及健康資訊 希望讓大家都能更健康
資料來源:感謝好友湯X珠熱心提供
後記:
1.關於四破魚
2.是四剖魚不是四破魚 (魚達人李嘉亮分享)
毒物不要來 食在有一套
曾經飽受洗腎之苦,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兼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大病一場後,矢志拯救更多人,投入毒物研究,守護台灣民眾食品衛生安全。
每天忙碌於門診、病房、實驗室之間,林杰樑如何吃出健康?他笑說,自己習慣每天回家吃晚餐,太太除了兼顧魚、肉、豆、蛋均衡,也會佐以1綠1白的蔬菜搭配。
對於台灣近千萬的外食族,林杰樑建議,「汆燙青菜較好,因為汆燙本身就是清洗過程,農藥也會流失。」他鼓勵民眾,「能夠自己料理最好」,想兼顧方便和營養,其實沒那麼困難。
林杰樑舉太太常做的私房菜為例,將番茄、洋蔥、蘿蔔和黃豆芽一起熬湯,健康祕訣不假他人,就在自然萬物中。他也不吝分享,訪談前晚,太太烹調的料理包括:煎鯖魚、燙白花椰菜、炒芥蘭、麻油蛋和燙豬里肌肉佐鹽。
日常生活中,食品添加物防不勝防,就連林杰樑自己也無法完全免疫。他曾買過1盒切片蘋果,吃第1塊就後悔,因為那蘋果太漂亮、太完美,放在架上不知道多久,顏色卻一點也沒變,「一定有處理過」。
避免過多人工添加物下肚,林杰樑建議,應選購當季盛產生鮮,愈便宜愈好;菜價貴時,不妨食用冷凍或脫水乾燥蔬菜。
談起外食族面臨的另一項食物安全問題,林杰樑憂心地說,就在食物容器裡。他以超商餐盒為例,透明的塑膠便當蓋一受熱,塑化劑可能就吃下肚。他表示,台灣人體內塑化劑過量問題很嚴重,最多來自於食物容器,因為塑化劑可增加塑料延展性,廣泛用於日常生活用品。
一般而言,塑化劑雖能經肝臟代謝,但林杰樑強調,曝露頻率和吃進的量才是關鍵,有毒物質最怕就是天天接觸,經常曝露其中,在體內慢慢累積。
行政院衛生署計劃,民國101年強制實施塑膠容器材質標示,包括耐熱、耐冷溫度。針對這項美意,林杰樑卻有截然不同觀點,「這個消息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製造『假性』安全感。」
林杰樑解釋,「毒性溫度」不應取決於耐熱溫度,也就是材質變形溫度,因為材質外觀雖沒變形,有毒物質卻悄悄釋出。此外,民眾也很少實際測量溫度,標示耐熱溫度效益有限,「倒不如標示可裝滾燙、可裝熱飲、可裝冷飲,比較實際」。
以常見於製造運動水瓶、奶瓶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簡稱PC)為例,遇熱後恐釋放有害化學物質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的新聞,造成民眾恐慌;但林杰樑說,只要不裝酸、熱物質,聚碳酸酯其實很安全,他外出時也會隨身攜帶水瓶。
至於,選用紙製便當盒是否就可避免食入塑化劑?林杰樑說,其實也不見得安全。最好的加熱方式,還是把便當倒在瓷碗再微波,此外,可微波容器會加註標誌,須認清楚才能安心使用。他建議堅守兩大原則,「微波時加溫不加熱、或將微波加熱時間減半」及「能裝熱食,不一定表示可微波。」生活中的毒看似無所不在,林杰樑提醒,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體內或多或少存在毒素,「但肝腎功能正常運作下,可代謝體內近90%的毒物」。
今天晚餐吃什麼?不妨走趟菜市場,讓天然食材化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資料來源:健康達人系列報導(5)(中央社記者劉俐珊台北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