ㄚ門助福網

萬聖節Halloween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進入十月,美國許多百貨公司及超級市場,擺放了許多萬聖節的商品,一般都以孩童為對象。曾經有一位小孩說,她喜歡萬聖節,不喜歡聖誕節,看來萬聖節以趣味為噱頭,已經擄略了不少兒童的心靈。一般人稱十月卅一日為萬聖節,其實是西方的鬼節,推崇的是黑暗與死亡,巫婆與僵屍,邪術與鬼怪。撒但把恐怖變為樂趣,矇騙世人,蠶食兒童。基督徒要認清魔鬼的詭計,保護下一代,勿沾染這壞風俗。

一、緣起

萬聖節其實不是基督徒的節日,要追尋其根源,就要回到主前三百年的北歐、西歐及英倫一帶。住在那裡的塞爾特人(Celtics),信奉一種神秘宗教,是供奉死神Samhain,而十月卅一日是他們的新年除夕。他們的祭司稱為德魯伊特(Druids),把這天稱為「死節」,拜祭死神,招喚邪靈及在年來死人的靈魂。他們作法,叫人充滿恐懼,引至疾病、毀壞和死亡,從而操縱人的生命。在十月底,活人世界跟死人世界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他們認為死人的靈魂很容易進入活人的世界,跟農曆七月開鬼門的傳說很像。

塞爾特族人(即目前的蘇格蘭人, 愛爾蘭人等) 一年之中最害怕的日子莫過於十月三十一日的晚上。這一天的前夕是, 塞爾特族人的年度豐收祭典, 象徵著一年的結束, 以及新一年的開始! 塞爾特族人, 表達他們對太陽神的敬意, 因為太陽神讓他們的穀物豐收, 以應付即將到來的冬天! 可是在這一個夜晚也是惡靈力量最強大的一天, 因此塞爾特族的祭司也會主持祭典, 安撫掌管死亡的神!

他們相信世人的生活是由神明所主宰的。相信死亡之神 Samhain在10月31日的夜晚會和逝者一起重返人間,這天塞爾特人燃起大火,焚燒動物以作為給死亡之神的獻禮。有些人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死亡之神的夜晚,是令人驚駭的時刻,象徵冬天的來臨,這就是萬聖節前夕的初始。

在古時候, 如果有旱災或是其它重大的災難, 人們便會帶上醜陋的面具, 因為他們相信惡運是由惡靈帶來的, 而 惡靈會被醜陋的面具嚇走! 事實上古時的歐洲人, 在這一天來臨之前便會儲存足夠的糧食過冬, 並且把家裏 弄得很溫暖舒適, 而因為害怕還在外面遊走的惡靈, 如果有人晚上必須出門, 便會戴上面具, 希望惡靈認不出他們來!

新年前夜,德魯伊特(Druids)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是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其實也可稱為一種秋收後的慶典;但也有人稱它為"鬼節",因為據傳說死去的人,他的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人們為了讓前來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同時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以準備充足火光,除了替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之外,也可使鬼魂不敢太靠近燈火而讓人們受到驚嚇。

德魯伊特祭司會拿著一個大蕪菁,把裡面挖空,在外皮上刻上人的面孔,代表他們所倚靠施咒的邪靈,這邪靈是巫師打發的精靈。蕪菁裡頭點燃蠟蠋,在晚上逐家叩門時用作燈籠。德魯伊特祭司相信精靈會附在蕪菁裡,幫助他們把符咒施放在那些拒絕他們要求的家庭身上。當這風俗在十八、十九世紀傳到美國,蕪菁並不普遍,便用南瓜代替。所以死節的起源跟基督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如以往,死節是屬於魔鬼的。

二、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Halloween 是萬聖節(All Saints’ Day)前夕,是西洋鬼節,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Halloween是10月31日,而萬聖節是11月1日,所以稱Halloween 是萬聖節前夕。但孩子們搞鬼嚇人所慶祝的是10月31日,萬聖節則無人慶祝。

後來All Saint’s Day 變成All Hallows Day,而hallows是「神聖」的意思,十月卅一日便是萬聖夜(All Hallows Evening)。 Evening後來縮減為eve和een,前者是「前夕」的意思,後者是evening 的縮寫,意即「夜晚」,便成為今天的Halloween,代表死節是萬聖日的前夕。華人索性把十月卅一日稱為萬聖節,其實該譯作「萬靈節」。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至於夜裡,小孩子打扮成各種鬼怪,興高采烈地挨家挨戶去討糖果,在各家門口大喊"Trick-or-Treat!",不給糖?那你就等著我們的惡作劇!這種"合法的勒索",倒不是源自喀爾特族,有可能是從西元九世紀的歐洲風俗演變而來的。德魯伊特祭司在十月卅一日,會挨家挨戶索取各種奇特食物,初時是自己享用,後來是在死節用來供奉死神。如果村民拒絕給予食物,他們會咒詛這一家,歷史記錄這家庭在一年內有人死亡。這種風俗流傳到今天,便是孩子登門索取糖果,不然就會咒詛人家。這就是trick-or-treat的意思。

在當時的習俗裡,每到11月2日的All Souls Day(追思亡者節),人們就會到各村莊去乞求"靈魂之餅",這是一種方型的野莓餅。當遇到好心的人家施捨這種糕餅,基督徒就會為他死去的親人進行祈禱。當時人相信,即使是陌生人的禱告,也能幫助超度亡魂上天堂,因此一般人都不吝於施捨這種糕點。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在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萬聖節期間,村民們也都會在屋前院後放置一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希望能餵飽鬼魂後,讓它們不會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四、Pumpkin南瓜燈

至於南瓜燈的由來,與愛爾蘭的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有個人名叫 Jack,一天到晚喝醉酒。有一天大概又喝醉了,竟然將撒旦哄到樹上,又叫撒旦在樹上刻了一個十字架,結果撒旦被困在樹上下不來。後來Jack 就跟撒旦談條件,如果撒旦能保證他死後不會進地獄,就會把撒旦弄下來,撒旦果真答應。據說可憐的傑克在死後,天堂和地獄都拒絕他進入,只好在黑暗世界中不停地遊蕩。魔鬼給了他一小塊炭火灰燼,讓他在黑暗的地獄中比較能看清楚路,他便將這小塊灰燼放在一個打了許多洞的菜頭當中,好讓它燒久一點。

這種燈籠稱為 Jack-o-Lantern,愛爾蘭人在慶祝萬聖節時,都會提這種燈籠。後來蘇格蘭人的小孩便模仿他,挖空大頭菜,放入蠟燭.愛爾蘭人則是用 馬鈴薯或是大頭菜; 英格蘭則用甜菜;後來他們移民到了美國發現一個更好用的燈籠–南瓜Pumpkin!從此以後你看到的萬聖節裝飾,就變成了南瓜!

五、天主教會的錯誤: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信主後,立基督教為國教,當時的基督教實際已演變成天主教。君士坦丁下令全國人民都要皈依基督教,結果沒有悔改的異教徒加入了教會,把各樣異教作風帶進來,包括死節,他們要維持這節日為生活的一部份。

由於教會無法消除民眾的異教風俗,只有把部份風俗聖化,特別是十月卅一日的死節。在第八世紀,羅馬教皇定十一月一日為萬聖日(All Saints’ Day),來記念教會史上一切殉道的聖徒。這樣,十月卅一日便是萬聖日的前夕。天主教會容許民眾在十月卅一日守節,因為十一月一日是聖日。

天主教會將一些生前具有超高德性的信徒封為聖人,以表彰那些信徒,並立為其他信徒所遵循的模範。但因為具有非凡德性的信徒其實不少,只是不為人知而已,對於那些沒沒無聞的人來說,教會未將其立為聖人,好像有點不公平,所以在諸聖節那天,紀念所有被教會冊封的聖人及應該被封為聖人卻未被封聖的信徒。

六、基督徒切勿隨從壞風俗

今天,不是許多人在十一月一日記念殉道的信徒,也沒有因萬聖日而放棄異教的禮儀和拜鬼的活動。把拜鬼的日子稱為萬聖節,是很誤導的,因沒有一點「神聖」的味道,反而滿是黑暗、死亡、恐怖、威嚇、破壞和邪惡。基督徒實不應參與,不宜在家中掛上巫婆、帚柄、蝙蝠、貓頭鷹、黑衫、骷髏、妖怪、精靈、南瓜的圖象,也不要讓小孩子穿戴古靈精怪的服飾。

魔鬼一貫的技倆,是以虛無代替真實,像聖誕節和復活節,利用聖誕老人和白兔去代替耶穌的誕生和復活,如今也利用趣味去遮掩邪惡,沾污許多人的生命。今天,生意人已把萬靈節當作商機,大力推廣,把恐怖當作樂趣,叫人防不勝防。萬靈節的邪惡背景,孩童不易理解,他們關注的只是樂趣的玩意,父母宜安排其他健康活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西風東漸,基督徒要加以提防,嚇止歪風,保護下一代。

資料來源:矽谷基督教會 特刊http://www.siliconvalleychurch.com/churchc-3.htm

其他閱讀:

我家為什麼不慶祝萬鬼節
文: 游建國

一年中一般人最困惑的日子當屬Halloween(我稱它為萬鬼節而非萬聖節,容我後述。)因為沒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源,它似乎並不太像一個宗教節日,也弄不清它背後到底在搞些什麼,只知道有裝鬼裝怪的玩意兒在裡頭,感覺上更像一個社會商業活動,甚至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每年到這個時候,總是拗不過孩子,也就隨從社會風潮,讓孩子跟著裝扮一下,反正只要不是穿成殭屍或是幽靈就好了(父母:化妝成小天使還是蠻可愛的嘛,我有照片為證)。跟著串串門子也不錯,認識一下鄰居。也有些警覺性高的父母心裡總覺得讓孩子裝死人是不太妥當,但是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要不就把門關上,不敢開燈,假裝不在家;要不乾脆出門,躲遠一點,眼不見為淨。真的要知道怎麼面對它,還得從這個日子的來源談起。若要研究一下,從十月卅一日到十一月二日,這裡牽涉到三個日子:

三個令人困惑的日期10/31,11/1 與11/2
十一月一日是真正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是第七世紀時由當時的教宗所創立,為的是紀念過去的聖徒,因為聖徒數目已經很多,無法一一立日紀念,就設立同一個日子來追念他們。本來是定在五月十三日,後來到了第九世紀由另
一位教宗改到十一月一日,目的是為了對抗當時已經開始流行的萬鬼節(Halloween),但是結果並不如理想。十一月二日是萬靈節(All Souls’ Day),是天主教徒們紀念過去的祖先(未被冊封為聖徒)的日子。十月卅一日晚上開始的是萬鬼節(Halloween)的前夕,真正的萬鬼節也是十一月一日,也就是前述天主教教宗想要對抗的日子。古時一天的計算都是由晚上開始,而非今日習慣的自早上起算。(上帝創世時的一天也是自晚上開始,見創世紀第一章)。所以當時天主教徒也是在十月卅一日晚上開始以聚會來紀念聖徒,萬聖節夜(前夕)稱之為Hallow Evening 或Holy Evening .神聖之夜的意思,誰知卻被世人借用,把兩個英文單字連在一起成了今日的Halloween。

因為是鬼節,所以要「正名」為萬「鬼」節,有別於真正的萬「聖」節。鄭重建議此後要稱Halloween 為萬鬼節,因為它是歡慶死亡、頌德黑暗、邪靈的日子。

黑暗的背後
「對巫師們而言萬鬼節是最大的慶典,是死亡的節期,代表了巫師年度的結束與開始,因為冬天即將來臨,冬天是一切死亡與毀滅的象徵。在這段期間,黑暗勢力被釋放,所有的邪靈都跑出來在世上遊蕩,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最容易與靈相通的時期。」(Halloween and Satanism, P.Phillips and J.H. Robie, 1987, p.146).「另有一個宗教團體認真度過萬鬼節的,就是撒旦教。撒旦教徒認為萬鬼節讓他們能更肆無忌憚地直接頌讚死亡與魔鬼,他們把它當作是極為重要的兩個節日之一,其間所做的撒旦教式獻祭的恐怖與殘忍簡直無法形容。

商業面具的欺騙
中國傳統的七月中元普渡鬼節與西方的萬鬼節相仿,在鬼節這段時間裡連許多非徒都忌諱許多事情,就是為了避免遇到晦氣。可見即使在民間信仰中都知道,精靈鬼怪之事最好敬而遠之。可惜的是,現在卻把它包裝成一個狂歡、刺激、放任的節日,在商業利益誘因的推波助瀾之下,把萬鬼節哄抬成除了聖誕節與感恩節之外的第三大節期,每年此時在夜色的掩護下,迷惑了世人,隨著死亡之舞的節拍,膜拜恐懼與死亡。

我們該怎麼辦
萬鬼節是鬼的慶典,不要讓自己的子女涉入,在他們又小的心靈上把歡慶與黑暗邪惡連在一起。有誰希望自己的兒女喜歡死亡與恐懼呢?社區中有的教會在這天晚上會聚集,講明萬鬼節的來源與其屬靈的意義;並有園遊會或是正面的化裝晚會,讓孩子們歡樂一個晚上。

怎麼對孩子說
這個晚上父母一定要抽出空來陪伴孩子,做些一家人喜歡做的事。如果不去教會參加活動,也可以邀約兩三家朋友與他們的孩子一同聚餐,輕輕鬆鬆地看個電影,或是玩些團體遊戲,撲克牌戲等。基本上要以孩子為重心,以愛為主體,營造出與萬鬼節恐懼與死亡的相對性與反差。若可能,最好在萬鬼節來臨之前,就與孩子有機會多談談,做好紓解與引導的工作。因為孩子最大的困擾是「同儕壓力」,為什麼別人可以去要糖,我卻不能去?

危機就是轉機
萬鬼節對很多父母很頭疼,不知如何處理。然而,若我們處裡得當,不但能解決眼前的問題,更能藉著這個機會於子女談到生死的問題,為他們的成長與成熟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同時也深化了親子感情與互信的關係。讓我們用智慧,從裡到外、從小孩到大人在這個商業氣味充斥的時節,化危機為轉機,做好父母該做的工作。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