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力工
前言:
今(2007)年正是馬禮遜來華傳福音兩百週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主後635年,即唐貞觀年間聶斯多流派的宣教士來華宣教,沒有留下長遠的事工,卻有一個石碑留下來,從碑文上得知一些關於當時宣教的情況 (史稱為大秦景教碑),元朝也里可溫(約在1206年間開始在華傳教),也里可溫一詞在蒙古語即「有福的人」或「信奉福音的人」。福音曾經傳到很多省份,當時傳福音的人多以外人為主,未嘗訓練華人作宣教事工,故無留下長遠的功效。明朝天主教亦派宣教士來遠東,這與海運發達有關,由於葡萄牙人航運強盛,加上海軍力量亦強。明朝對外商的「入侵」反抗也強,故宣教士們,有無「門」可入之感。惟值得留念的,就是葡萄牙海軍商船「租借」澳門為儲藏屯貨之港 (澳門一詞即媽祖之諧音。因葡人見水手們在一小廟裡謨拜,問本地人他們說是媽祖,順所學才有阿媽 – 澳門之名),澳門後來竟成為宣教士們的落腳地。荷蘭海軍航隊繼之而來曾與葡軍作爭奪戰,被葡軍大敗,天主教耶穌會會士們親自參戰,荷蘭航隊大敗而東去發現一大島可以落腳,稱之為美麗島Formosa (即今日之台灣)。
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來華之中華: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一班宣教士(即1537年)來到澳門有四十多位,其中一位是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另一位是利瑪竇(Matteo Ricci) 這兩位宣教士先學華語,在葡商人中伺機進入廣東,幾經週折才留下在中國。當時清朝是堅決反對西教士在華傳教,這政策包括教導外人學華語,亦可定成死罪。中國學人以自己是文化之邦,蠻夷乃不肖之人,對於西洋科學認為是彫蟲小技,完全陷入閉關自守中。
澳門是惟一的一個城市可以傳福音,可以居留的。馬禮遜來華就先住在澳門。後被聘為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員,他才半年住在廣州,半年和家人住在澳門。他結婚之日,也是他被聘為東印度公司翻譯員之日。他於廣州居住在小房中,一方面為東印度公司作翻譯員,一方面從事翻譯聖經工作。
過去天主教挾葡萄牙海軍與航運之便而東來傳教,故明清兩朝全是天主教教士,澳門是葡萄牙人的勢力範圍,馬禮遜是基督教宣教士,自自然然的被視為「眼中釘」,馬禮遜在政治上,宗教方面,均落在非常孤單困境中。
當時除了葡萄牙(為首)西班牙在海軍上執牛耳,能以競爭的倒是荷蘭航運隊。列強一方面在商業上壟斷,也在以殖民政策作為侵略的手段,荷蘭的海軍曾欲攻佔澳門,後被葡海軍擊退而天主教耶穌會士明目張膽的參與爭鬥戰,荷海軍不能征服澳門葡軍,而且死傷損舟甚眾,這才掉頭往東馳去。
這是馬禮遜來華之前與其時的背景。
馬禮遜宣教遺範
馬禮遜1807年到澳門,在東印度公司名下作工,開始冒死來學中文,當時教他的人也是冒死來教導的。在澳門不過是短暫時間,六個月住在澳門,六個月住在廣州,家人住在澳門,華語一旦有了些根基便著手翻譯聖經,也一面傳福音。九年後才領一個華人蔡高信主。這期間他向英倫親朋通信,寫了二百六十封信,祗得三封回信,他用了十三年的時間才把聖經全部翻譯好,他在一個小房間中進行翻譯工作,那時無暖氣及冷氣的設備,孤單一人,含辛茹苦,真是像我們的主在世時過著孤單的生活,沒有休假,不斷為主為福音擺上,足堪為今日我們的宣教風範。
太平天國的「鬧劇」
馬禮遜所帶領的信徒除了蔡高以外,另有梁發。梁發寫了幾本小冊子名「勸世良言」,在考場上散發,這本「勸世良言」可以說是華人福音寫作工作的開始。考生中有一位是洪秀全,拿到之後一過目,便投入他行李箱中,因為洪幾次投考均遭落第,灰心煩悶,便取來閱讀,當時他的民族意識很強,回金田之後和一班志氣相投的人,對聖經真道一知半解,自稱為天弟,上帝耶穌為天兄,在「金田起義」。當時「天軍」掃蕩各地,佔領江南數省,建都南京,由於內閧,生活腐敗,以致於失敗,前後不過十五年時間,生靈塗炭,死傷亦重。這一種民族意識下,藉基督教一些道理,形成了一次的革命,留下一個爛攤子,對於基督教未有一個全貌的認識,這是不幸之事。
英國的宣教運動
在太平天國的過程之前,在歐洲掀起了一股宣教的火熱運動,領導的人是親岑多夫(Zinzendorf 1700-1760),他從東德一帶差出了三百多位宣教士前往世界各地傳福音,這般人未去工場之前,先學會一種手藝,如木匠、泥水匠、鐵匠……可以自給、自傳。這些人影響了歐西英倫三島,以致引發了英國信徒對宣教的負擔,英國的教會是國教,國教充滿了黑暗,故有新興的團體,1825年之後(正在馬禮遜年代)在英國興起一股新氣氛,後稱之為弟兄會,雖分為開放派和閉關派,開放派中有George Mueller,Anthony Grove等一般屬靈的領袖。Anthony Grove自己曾往Bagada(即今日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作宣教士,因病返英,臨死之際,口呼「寶座耶穌」,他一生影響了兩位青年人,一是後往印度宣教的Alexander Duff,一是來華宣教的戴德生。
戴德生的時代
戴德生來華先居住在上海,工作也在沿海一帶。戴德生一生中不斷在內地巡行,一方面觀察,一方面傳福音。1865年創立了內地會,決心要把福音傳遍十八省(當時中國分十八省)。內地會沒有固定的經濟的支持,這就是所謂「信心差會」的初創與開始。戴德生在有生之年把福音傳遍了十七省,最後一省是湖南省,由於當地民風強悍,打殺西國教士,後由宣道會教士先在湖南長沙落腳(買到一鬼屋),當時戴已行動不便,坐輪椅代步,親往慶賀,結果死在湖南。內地會宣教士多至一千三百人受害於此,戴氏一生也幾次在生死關頭中渡過,遭受圈內圈外人士之嘲笑批評,生活簡單孩子病死在中國……他惟一的心願就是把自己的生命為華人福音之需要完全擺上,至死忠心。
拳匪之亂1900年
晚清與列強經過幾次戰爭如中英、英法聯軍之戰均賠款立不平等之條約了結,中國面臨在次於列強的次殖民地中,任人宰割,故士大夫,民間對洋人恨之入骨。其民間有所煉丹、煉氣、煉功的人士用咒符來行事,稱刀劍不入能殺洋興華,有一班士大夫和大官信以為真,禀奏慈禧太后,即蒙召見,有些滿人親王亦順和,慈禧太后立時下令,並封董福祥為首,率大刀會士五萬人之多攻打東交民巷,各地殺戮西教士及華人信徒,西教士被殺有二百多人,華人基督徒有兩萬多人,以致引起了八國聯軍來攻,先毀塘沽砲台,後直搗黃龍府,燒殺強姦,死傷無從計算,北京原居民三百多萬人,一時成為空城,後賠款割地……了事。西國差會不因教士被殺而氣餒,仍有新教士來華。1906年上海俞宗洲首先發起,自立、自養、自傳,稱之為自立會,一時華人教會、西差會均響應此一運動,象徵了新的時代來臨!
華人自傳自給自建
庚子年(1900)的慘事,這與禁「洋人洋教」及列強壓迫侵略之事有關,故華人有了醒覺,不久(1914年)開始世界第一次大戰,差會受戰爭影響,經濟上供應遞減,這期間神興起了華人屬靈的領袖,如李叔青、丁立美等,一同呼籲華人靈命復興,作宣教的事工。丁立美牧師在學生中燃起火來,並組織佈道會,差人到邊荒一帶的省份傳福音,那時從上海要到雲南、西康一帶需時六個月,可見一般。
跟著神同時興起一班姊妹如余慈度、蔡蘇娟、李淵如……在各地舉行奮興佈道會,神在各處點火,就在1925年期間興起了王載在各處領復興聚會,後在南洋一帶作宣教工作,倪析聲開始建立地方教會,計志文、宋尚節、趙世光、王明道都是從1925年到1949年的復興運動中被神興起使用的僕人。中國教會開始自傳、自給、自建的運動遍滿全中國,帶給中國教會豐富的屬靈的財產。1949年後給海外建立教會的靈命宣教信息的張本。
抗戰期間,由趙君影、于力工等所帶領的中國各大學基督徒的事工,產生了一大批家庭教會的領袖們,在中國產生極大的響應和影響,同時開始在海外建立華人教會。
來日今日的挑戰
今天海外華人:台灣、香港、新馬泰……人士,向國內發展,國內的人士則向世界各地發展。南非一小國竟有華人卅五萬之眾,而台商約五千多人,我們華人教會現在遠東、北美、南美……均掀起了宣教的運動,如火如荼般的推動,同時華人在世界各地建立教會,神的目的是要藉華人教會普傳福音,也是向本地人要推動福音。
今日的海外華人教會面臨著三大職責:一是引領華人信主,二是推動世界性的宣教,三是協助國內教會作生命上的造就。主未來之前,我們共同的向著這「挑戰」邁進。誰願回應呢?誰願奉獻給主作宣教士呢!
(作者為資深牧者、神學院院長、宣教推動前驅、文字工作者)
華傳路第74期2007年11-12月http://gointl.org/?q=gointl/magazine/56/node/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