ㄚ門助福網

上帝為什麼要我們拜他?

是因為虛榮?

上帝要我們敬拜他。我在當“慕道友”的時候,對此有點兒看法,覺得上帝怎麼這麼“虛榮”,非要人敬拜他!

上帝要我們拜他,到底是不是因為他虛榮呢?
“敬拜”,在我們漢語裡,其實就是表達崇敬。“拜”即尊敬,或以某種儀式表達尊敬,比如“拜見”、“拜夀”等。“拜神”也是如此。上帝要我們敬拜他,是要我們尊敬他——非常地尊敬他。

假如父母要我們尊敬他們,我們不會覺得父母虛榮。上帝要我們尊敬他,怎麼會是虛榮呢?何況我們如果真把上帝當上帝,就該知道,他本就配得那份至高的尊崇。

不過,人表達尊敬有人的一套方式,上帝要我們拜他,卻有他的特別要求。舊約時代有種種條款,不過到了新約時代,基督做了人類的贖罪祭以後,敬拜的要求就簡化到了精髓。聖經記載,撒瑪利亞女人問耶穌拜神的地點,耶穌抹去了外在地點的重要性,說:“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參《約翰福音》4:21、23)

換句話說,上帝要人崇敬他,但不在嘴上,不在人外面的行為,也不拘外在的時間和地點。一切都內化了:敬拜上帝的地點在人的內心,敬拜上帝的方式也是用心、用誠實。如果有真心,外在的荒原也成為聖地;不用真心,最輝煌的殿堂也不過是虛設,上帝不喜悅。

如果上帝真的虛榮,那麼他注重的不會是心靈和誠實。他完全可以用他的能力來征服人類,讓人類顫驚伏拜。他更不會自己受苦代罪,捨命救贖,好讓人靈魂蘇醒,得到永生。

他要我們回家


敬拜上帝是人回歸真我的前提和道路。
人對生命真諦的尋求和對真我的探索,自古皆有。人常覺得,“真我”的對立面,就是“假我”,在找到“真我”之前,我們的“我”都是假的。這實在是個誤會。
那麼,到底什麼是“真我”?

“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創世紀》1:26-27)“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紀》2:7)

這是聖經啟示的人的來源:人是按上帝的形象、由上帝所造,有身體,也有靈。由於上帝是靈(參《約翰福音》4:24),體現上帝形象的,顯然不是人的身體,而是靈。尋找真我,人必須回到本初。那個真我就是上帝的形象,存在於人的靈裡。

所以,人的“真我”的對立面不是“假我”,而是“罪我”——與上帝隔絕的我、靈裡死亡的我。真我和罪我的共同點,都是有“我”;不同點,在於一個有上帝的靈,一個沒有。人的靈來自於上帝,所以最後要歸回上帝;人的身體來自於塵土,所以要歸於塵土。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就是要救贖人類,使人類重新有上帝的靈(在靈裡重生),如同脫離了葡萄樹的枝子重新連於葡萄樹,人可以回歸上帝,回歸永恆並享有永恆。

由此看去,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哲學、心理學上對自我的探討(比如叔本華的欲望說,以及佛洛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其實都是對“罪我”的探索。“罪我”裡是沒有“真我”的,但是有通向“真我”的線索。在“罪我”裡找真我,通常是緣木求魚。

然而,人若能依靠上帝的恩典、運用上帝所賜的思辨、敏銳,注意到通向“真我”的線索,並求索下去,那麼“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參《路加福音》11:10)。英國文學界巨擎魯益師,就是如此找到上帝的。

天塹變通途

回到我們的問題,上帝為什麼要我們敬拜他?因為他是我們的創造者,是我們精神的家園、靈魂的歸宿、真我的來源。敬拜他,是我們當行的,也是我們回歸真我的前提,因為,不敬拜上帝就是不把上帝當上帝,無法跟上帝的靈連接,是有家不認,所以無家可歸。

敬拜上帝,也是我們回歸真我的途徑——基督代替人贖償罪債、成了人和上帝的仲介後,人和上帝之間已經“天塹變通途”。然而,人這邊卻還有一個很大的障礙,那就是人的自我中心。人一旦以自己為中心(“罪我”就是如此),必然作繭自縛,圈在可憐的小小自我裡做王。結果是,小到個人的不健康情緒和人際矛盾,大到種族和國家的衝突,都不可避免。

敬拜上帝,就是讓人的中心大轉移,讓人破繭而出,到達開闊。所以,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參《約翰福音》10:10)。以上帝為中心,就是以無以倫比的、浩瀚的大愛、大智慧、大能力為中心。還有什麼,比上帝更配當我們的中心呢?有這樣的中心,我們的生命才可能真實地豐盛起來——那正是上帝創造人的初衷,是人的“真我”該有的生命品質。

所以,對於“上帝為什麼要人敬拜他”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這樣回答:他要人回家,要人活得豐盛,要人享受他,因為他就是豐盛,人的一切好處都不在他以外。
讓我們來學習用心靈和誠實來拜上帝,以真誠敬拜的方式回到靈魂的家園。這條回家之路很特別,進入家的大門後(接受耶穌為個人救主),還有路不斷往前,通向不同的境界。這些路是讓人不斷脫去裝飾之路,是恢復美麗素顏和天生麗質之路,是外面不一定容易但內在越來越輕鬆之路。這敬拜之路,是以上帝為中心,又有上帝同行的路。

本文選自《海外校園》117期
文/李文屏
作者現任中國信徒佈道會(中信)廣播節目監製,定居加州。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