ㄚ門助福網

神自相矛盾嗎?

神〔對亞伯拉罕〕說:“你帶着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着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地看見那地方。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與童子往那裏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裏來。”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裏拿着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裏。”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裏呢?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創22:2-8)

亞伯拉罕獻以撒

   這故事很費解。神過去答應老邁的亞伯拉罕一個孩子,而亞伯拉罕將通過這孩子成為一個大民族的祖先。如今以撒已經是少年郎了,神卻要這孩子的命。改革家的評注揭示了這故事的絆倒性。路德認為神在此顯得自相矛盾。加爾文也說,神的應許和神的命令有矛盾,神用左手要拿走祂右手所賜給亞伯拉罕的寶貝。加爾文說,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亞伯拉罕會覺得神耍賴了,否定了祂自己的話與應許;這表示神靠不住。而若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是靠不住的話,人生就變成荒唐了。加爾文提醒我們,更甚者,這非僅事關亞伯拉罕一人,以撒亦非一般的兒子,因為救贖主會從以撒的後裔那裏出來。神拿走以撒的命,就等於摧毀祂的救贖計畫,也無異於說神違背祂自己所立之約。

   再者,神對亞伯拉罕的吩咐“帶着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是層層加重亞伯拉罕的心理負擔。亞伯拉罕要犧牲的不只是兒子,也是得之不易的獨生子,是他的命根子。此外,亞伯拉罕需要三天路程方能到達獻祭之處,可以想像這三天對他來說是何等難堪的煎熬!當時,亞伯拉罕腦海也許浮現出以撒自出生以來的各樣回憶。神的無情吩咐使這些本身是美好的回憶變成難以承受的折磨。三日後,亞伯拉罕“舉目遠遠地看見那地方”。聖經這幾個字的記載雖沒有明確說明老人家的心情,卻足以暗示他無比痛苦。他所瞭望的不只是他兒子的刑場,也是他自己的刑場。神這樣作是等於叫他死,且死得不安。再者,父子二人上山時,以撒突然問老父:“火柴俱備,祭品何處?”加爾文說,以撒此問是神專門給亞伯拉罕設計的新刑具,使老人家又受靈魂的拷打。

   信徒有時也會有此類經歷。我們覺得神猛然間變樣了,要置我們於死地而後快。實際上,我們所經歷的痛苦之所以令我們惱怒,不是因為我們懷疑神的存在,乃是我們不甘接受一位自相矛盾而不足為靠之神。耐人尋思的是,在亞伯拉罕受試煉這故事的開頭裏,“神”這詞在原文不是“耶和華”(Yahweh,即神的“個人”名稱),而是Elohim(其義為全能者,是對神的通稱)。在有關亞伯拉罕的聖經記載中,當作者要強調神對祂的約的信實和實現時,以“耶和華”稱神。以色列人之所以稱神為耶和華,因為此名的含義事關神對祂的約和百姓的信實與慈愛。有位學者說,這故事一開始用Elohim這通稱,似乎要暗示考驗的到來使信徒對神產生距離感,視神為最大的威脅。人人其實都有其所最怕之事,即能威脅他們及所愛之人的生命的“妖物”。此妖物因人而異,也許是噩運、死亡、災禍、凶年等等。信徒則相信神是保護祂兒女的,而連撒但也不會使人與神隔絕。但不堪重負的信徒會懷疑,自己所敬拜的神是否已充當着敵對自己的妖物了?

   不過,亞伯拉罕並不覺得神是反覆無常或撒謊的。若亞伯拉罕的態度是“不管神可靠不可靠我都該遵從”,神不會表彰他。亞伯拉罕卻是:不管自己理解不理解神的作為,都相信神的本性是信實可靠的。因此,神最後肯定亞伯拉罕的信心。聖經說,亞伯拉罕把以撒獻上時相信神能叫死人復活(來11:19)。換言之,亞伯拉罕所體現的是信靠和順服的合一:正因為神可信,故亞伯拉罕願意順服;如此,順服本是信靠的表現。無信靠之順服會淪為盲從或奴隸般懾服,無順服之信靠則會變為自私的功利主義。

   問題是我們經常過分依賴自己的理性而以為神要按照我們的理解行事;我們所知道所敬拜的神可能是我們能預測的“理性之神”或保證我們有順利人生的“好神”。這樣的神實質上是我們能駕馭的偶像。但在神與人的聖約關係中,即使能夠理解神,仍然不足夠,因為神要的不只是理性,也是我們的意志。正是因為神有時顯得不可理解,所以我們能學習把自己的意志獻給神,而意志的最大表現之一是信靠順服。這樣,我們的一切才能更完全地屬於神。但聖約是以彼此犧牲為內涵的相愛關係,所以神通過成為人而被釘於十字架這看似不可理解的事把自己賜給人,而基督徒在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中能看到基督的犧牲的預告。正如亞伯拉罕通過把獨生子獻上而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神一樣,神將自己的愛子賜予人而把祂自己賜給相信祂的人。正如以撒很聽話地背着木柴上山,耶穌也充滿順服地背着十字架上各各他山。但不同的是以撒可以存活,而耶穌為我們死。耶穌的愛就是我們在黑沉沉的境況中相信神的憑據。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於新加坡神學院。
資料來源:金燈臺活頁刊 第212期 2021.3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