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天民新文集
認識佛教徒的受戒
上一篇:認識佛教的祭祖- 目錄- 下一篇:從臺灣佛教的所謂「精進佛七」說起
去年十二月間,在臺中慈明寺內,曾有人受戒,作了佛教信徒,當時的報紙曾大為宣傳。 原來,一個真正想作佛教徒的人,必須在佛寺中經過一種佛教儀式后,才算為佛教徒。那時,佛教中的專門術語才稱他們為「優婆塞」(Upasaka,男子在家信佛者),或「優婆夷」(Upasika,女子在家信佛者)。這兩種男女佛教徒(平信徒),又被通稱為「居士」。居士的梵文是 Grha-pati,在印度原指第三工商階級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者而言。但以後在中國,只要是在家信佛的,都被稱為某某居士了,如王居士、李居士等。 如嚴格的說,凡要做優婆塞或優婆夷的,必須要接受佛教最基本的戒律,「皈依三寶」及「持守五戒」不可,凡沒有經過這種皈依儀式的人,即使他懂佛教,甚至也信佛教,但仍不能被算是真正的佛教徒。聖嚴法師說得對:「我們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沒有皈依過的,因為,皈依了三寶的人,固然會燒香拜佛,凡是燒香拜佛的人,則未必已曾受過三皈依的儀式,雖然未曾皈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徒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但聖嚴接著又強調說:「如說,不受三皈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就先違背了佛法」(《戒律學綱要》三三––三五頁。) 我國人的大多數都口稱自己是佛教徒,中國佛教界也稱臺灣有三百七十五萬佛教徒(一九六四年六月底止的統計)。但我怕在這許多的所謂佛教徒中,真正行過皈依三寶及嚴守五戒的人,真是少而又少呢!我真不明白,對於那些從未接受過三皈依的人,佛教僧伽居然還能承認他們的信仰(聖嚴如此主張),死後為他們行超度。難道爲了增加經懺收入(超度一次,有一次經濟收入),居然甘心犧牲佛教自有的信仰標準與立場?這在基督教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凡沒有受洗的人,雖自稱是「基督徒」,但教會絕不承認的;這種人死後,牧師也絕對不會為他們舉行基督教葬禮的(牧師行葬禮,只為信徒,且是義務,不收分文)。中國佛教徒的「數目」所以能有如此之多,恐怕關鍵就在這裡,妙在兩可之間呢! 作佛教徒的第一步手續,是所謂皈依三寶,「皈依」的梵文是 Namas,巴利文是 Namo,中文音譯「南無」,南無阿彌陀佛,意即皈依阿彌陀佛。三寶的內容是:(一)皈依佛寶:對於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以及法的本體,有關佛陀的雕像、繪畫、石刻……等都需皈依、皈命,意即完全相信順服佛陀。(二)皈依法寶:對於釋迦當年所講的道理: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以及佛經中的記載與佛教僧人的著作等,都必須相信皈依。(三)皈依僧寶:釋迦死後,由他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繼承法燈,因此,大家信徒應向代表佛陀的僧人皈依。從前,自己的兒子作了和尚,據說已不是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佛子,所以父母應該向兒子下拜(見明朝祩宏之《竹窗三筆》)。現在的佛教信徒,不管年齡大小,見了和尚,都要一律下拜。這種規矩,便是受了這第三條皈依僧竇的束縛所致。 人在皈依三寶時,皈依者應表明信仰,念句如下:「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說三遍之後),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說三遍)」。在三皈依中,共有八個程式,如「敷座請師」,由皈依者為師鋪座,供奉香花,再請其師(和尚)升座。……懺悔,受皈……同向等。行此儀禮時,受皈者須一直跪在地上,不斷合掌禮拜皈依師父,氣氛極其嚴肅。 念過三皈依后,又應再念三遍:我某甲不再皈依「天魔外道」、「外道邪說」,以及「外道徒眾」等所謂三禁。佛教稱佛教以外的任何宗教為「外道」,因此,凡正式接受了三皈依的佛教徒,便被絕對禁止再去參加其它宗教的聚會及一切活動,並聽他們的演講。那些在大行「拜拜」的千萬佛教徒,其實都已犯了這個三禁呢!從佛教來說,佛教只相信自己的宗教才是「正信」,才能使人脫離甚麼輪迴之苦。他們強調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徒以及他們的神,都還在六道輪迴中受苦。所以佛教是絕對的「唯佛論者」,排斥佛教以外的任何宗教。可惜今天竟然有基督徒妄想與佛教徒去打交道妥協,殊不知他們才不會理睬你這「外道」呢! 受了三皈依的佛教徒,在個人信仰及道德生活上,又必須持守佛教最根本的五戒不可:(一)殺生戒,包括不殺人及不打死蒼蠅蚊子等在內。(二)偷盜戒,包括不損壞別人的財物在內。(三)邪淫戒,居士被準結婚,不算犯邪淫。但出了家的比丘(和尚)與比丘尼(尼姑),被絕對禁止犯男女肉體關係;如犯者,即成「波羅夷」罪(Parajika),被趕出教團,失去僧尼資格。但在今天臺灣,居然有比丘在尼姑庵中吃住不走的,這種男女雜處,究非佛制所許。(四)妄語戒,包括自稱已得證果在內。(五)飲酒戒,酒能夠刺激人的神經系統,尤能促進性慾,主張禁慾的佛教,因此絕對禁止飲酒。但聖嚴公開承認:「有些吃長素的佛教徒,竟然並不戒酒……其實這是犯戒的」(同書八八頁)。 中國是大乘佛教國家,僧人說,如僅受三皈依和五戒,還只是小乘的佛子。因此,在中國的僧伽中,又另外再加上了一層所謂「菩薩戒」,這樣,才成為大乘佛教徒。這個菩薩戒,無論是在家信徒或出家僧尼,都有資格接受,因此都能成為「菩薩」。菩薩戒的內容十分簡單,只有三句話:(一)持一切凈戒,無一凈戒不持。(二)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三)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其實,照我來看,這三句話等於沒有說,因為一個受了三皈依五戒的佛教徒,以及受了比丘、比丘尼戒的人,一定是決心想持一切凈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的。難道沒受菩薩戒的南傳小乘佛教徒,沒持一切戒律,沒修一切善法,沒度一切眾生嗎?大乘佛教徒好批評小乘佛教徒只圖自救,其實不對。據我在小乘王國泰國所見所聞,該國人民信仰佛教,實遠較中國人為深為多呢!難道不是小乘佛教徒「度人」的結果嗎? 要言之,一個人想要作正信佛教徒,在佛教儀禮上,必須先要經過三皈依的入教手續,然後每日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做到嚴守五戒的地步,兩者缺一不可,不然便不是正信佛教徒了。許多人自稱為佛教徒,恐怕他們連「三皈依」這三個字還未聽過呢!所謂守五戒,更不必說了,吃肉喝酒,亂打蒼蠅蚊子,甚麼都來;但死後,照樣有大批僧尼為他舉行超度,把他當佛教徒來處理,中國佛教僧伽就是這樣賣「交情」呢! (寫於一九六八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