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督教


 

  基督教於公元一世紀三十年代耶穌受難、復活、昇天之後由耶穌的門徒建立。基督教會雖不是由耶穌親手所設,但由接受耶穌作個人救主和生命主宰的人群所組成,耶穌是教會的主。教會起初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後向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傳開。經過三十年左右,已傳進亞、歐、非三洲。基督教會先後受到猶太教和當時統治歐、亞、非各洲的羅馬政府的迫害。君士坦丁于公元三二三年統一羅馬帝國,自尊為皇帝,並歸依了基督教。基督教由受逼迫一躍成為國教。君士坦丁下旨勸勉國民做基督徒,並給教會很多特權,如教產可以免稅,信徒可以免服兵役,主日成為假日,信徒可充任各種官職等。這一方面大大促進了教會的發展,同時也使投機分子、信仰不純者大量涌入教會,使教會在各方面發生混亂。

  君士坦丁于公元三三○年把羅馬首都遷至君士坦丁堡。而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起來與羅馬主教爭奪領導權,最後決裂。君士坦丁堡主教自稱「主教長」,他所領導的教會即東正教會;羅馬主教自稱「教皇」,其所領導的教會稱為天主教會。政教合一使教會組織政治化、行事世俗化,用人意代替《聖經》,將教皇神化,提倡教皇無誤論,並不準一般信徒讀《聖經》。到中世紀,教會已墮落在黑暗之中。十六世紀,在馬丁路得、加爾文和慈運理等人的領導下,歐洲各國掀起改教運動,要使基督教回覆初期教會的信仰,並從天主教中分裂出來。當今,基督教在全世界,尤其歐美各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在中國大陸正迅速傳開。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天主教徒十億四千萬人,東正教徒兩億二千三百萬人 1,更正教(基督教) 徒六億三千八百萬人2,等等,敬拜耶穌基督的共計十九億三千萬人3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可以用第二世紀教會所制訂的《使徒信經》體現出來:「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死了、葬了、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里復活、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基督教相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是宇宙的創造者和維護者,是萬物的主宰。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的。由於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對神的悖逆,被逐出伊甸園,使人與神的交往中斷,從此人活在罪中不能自拔。公義的、絕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為拯救人類,差他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用人所能理解的話語向人們宣講天國的道理。耶穌無罪受難,將世人的罪集中在自己身上,接受神的審判,替萬人作了贖罪祭。完成了神的救贖計劃后,耶穌從死里復活,昇天了。一切相信他的人,其罪就被耶穌在十字架上流的血洗凈,成為神國的兒女,進入永生。瞭解耶穌的救恩而不信者,將仍活在罪中,只能與公義、聖潔的神永遠隔絕,進入永遠的黑暗和死亡之中。現正處於世界的末日,耶穌很快將再次降臨世間,審判活人、死人。信耶穌者將升入天堂,不信的人將下到地獄。基督教還相信,六十六卷舊約和新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是信徒生活和信仰的唯一準則。

奇妙的耶穌

  英國著名的佈道家司布真精闢地指出:「基督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心事實。在他之前的一切都前瞻著他,在他之後的一切則都回顧著他。歷史的所有發展都彙集於他一身」 4。英國大百科全書用了兩萬多個字來寫耶穌,其篇幅遠遠超過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凱撒、亞力山大、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的記述。現今全世界都以耶穌的降生年作為公元元年,都把他復活的週日作為公休日。這是古今中外任何人無法企及的。

  拿破崙曾經說過:「基督存在的本質是奧秘的,我並不明白。但我明白一件事,他能滿足人心。拒絕他,世界就成了一個費解的謎;相信他,人類的歷史就可以找到圓滿的答案」 5。 「我知道人,但耶穌不單是人,世人與他是無法相比的。亞歷山大、凱撒、查理曼大帝與我都建立過大帝國,但我們建國靠的是什麼呢?靠武力。但耶穌以愛建立他的國度,光是在這一時刻,世間就有成千成萬的人愿為他拋頭顱、灑熱血」6

  有人問著名的歷史學家威爾士(H. G. Wells),誰是影響人類歷史最甚之人時,他回答說,「若按歷史的標準來決定,此人非耶穌莫屬」 7。連哥德這樣一位對基督教持有偏見的天才,當他晚年回顧遼闊的歷史領域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神真要來到世間,他必然是出現在耶穌這人身上」8

  那麼,耶穌究竟是怎樣的一位神人呢?麥道衛在《鐵證待判》一書中曾引用過一張題為〈無可比擬的耶穌〉的福音單張中對耶穌的描述:「在一千九百年以前,一個違反出生律的嬰孩誕生了。他生於貧窮,長於卑微,他從未有機會旅行,一生中唯一一次出國的機會,乃是童年時代的一次逃亡。他既缺錢財,又乏影響力。他沒有顯赫的親戚,也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但在他尚無知的時候,就有君王因他驚惶。及至孩童的時代,他的話使學問高深的人希奇。到他成年的時代,他操縱自然界,能在巨浪中行走,又能使海平靜。他不用藥治好無數的病人,而且分文不取。他沒有寫過一本書,但世界的圖書館中卻容納不下一切有關他的書籍。他從未寫過一首歌,但歌頌他的詩歌卻多得不可勝數。他從未創立過大學,但世間一切大學生的總和尚不及追隨他的人數為多。他從未帶領過一支軍隊,也從未征過一名士兵;他未動過一槍一箭,然而世間沒有一位領袖能像他這樣擁有無數的志願軍,接受他的命令,不發一槍一炮,就使敵人無條件的投降。他不是心理醫生,但他卻醫治無數心靈痛苦的人。每週的第一天,市面上商業停頓,人們到教堂去崇拜他。希臘、羅馬的偉大政治家們的盛名早已消逝,聞名的科學家、哲學家與神學家的名字也從歷史上消失,但這個人,知道他名字的人卻愈來愈多。雖然經過十九個世紀,他仍然活著。希律王用十字架摧毀不了他,墳墓的門也不能封住他。如今他站在天堂的榮耀當中,被稱為神。天使敬拜他,信徒仰慕他,魔鬼懼怕他。這個人是誰呢?他是活著的耶穌基督,我們個人的主與救主」 9

  耶穌既無釋迦牟尼那種顯赫身世,又沒有穆罕默德創教時所擁有的財力和武力。耶穌也不像這兩位教主在世時已有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他在世時只有十二個門徒,其中一個還出賣了他。當他無辜被釘十字架時,他的門徒大都逃散了。基督教創立近兩千年來,教會並非無辜,教會領袖的失敗和犯罪,曾使教會深蒙恥辱。但是,基督教卻依舊保有創教者的特性和榜樣,基督教仍在不斷發展、壯大。因為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和源頭。一個出身如此卑微、身世如此平凡的人,能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程序,是因為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由神降世、道成肉身的人。

耶穌的歷史性

  耶穌在人類歷史上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但耶穌是真有其人呢,還是基督教的理想主義者為拯救人類道德而虛構出的一個人物呢?回答是肯定的,耶穌曾經生活在地球上。正如戴馬雷斯在《耶穌是誰》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基督教若沒有真實、歷史性的耶穌,就像維多利亞時代沒有維多利亞女王一樣荒謬無稽」10

  耶穌降生於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小城伯利恒,在猶太的北部省分加利利的拿撒勒城長大。他的肉身母親瑪利亞的丈夫約瑟是一個木匠。耶穌作為木匠的兒子,在貧困、勞苦之中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三十個春秋。年滿三十歲后,他開始傳道。傳道生活相當清苦,耶穌自己就如此形容過:「狐貍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八20)。這裡所說的「人子」,是耶穌對自己的稱呼。在這樣艱苦、動盪的傳道生活中,他的門徒恐怕沒有為耶穌慶祝生日的能力。因此,門徒們不清楚耶穌的出生日期是很自然的。耶穌只傳了三年道,足跡僅限於巴勒斯坦境內二百哩方圓的範圍之內。耶穌被釘死,被人看著是羅馬帝國的邊陲省分巴勒斯坦的一個平凡的木匠之死,與耶穌同時代的、巴勒斯坦之外的歷史學家根本不會注意到他。直到數百年之後,當基督教的勢力擴張,信徒風起雲涌之時,歷史學家們才猛然驚醒,要去研究、瞭解耶穌,卻已為時過晚。

  耶穌的出生日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現在全世界是以耶穌的降生劃分公元前和公元后。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元元年是按公元五二五年羅馬修道院長丟尼修所計算的耶穌出生年日確定的。但到十七世紀以後,經過學者更詳細地考證和計算,發現丟尼修的計算是不準確的。雖然現在的看法仍不一致,但比較普遍的意見認為耶穌的降生是在公元前二到六年。出生的年代不很確定,耶穌誕生的日、月更難於考察。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被定為聖誕節,隆重慶祝耶穌的誕生。其實,十二月月二十五日本是由別的宗教節日逐漸演化為聖誕節的,並非真是耶穌的誕辰。

  基於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新約《聖經》中的四卷福音書成為耶 穌的生平和教訓的主要資料來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因為這四卷福音書是由在三年傳道生涯中與耶穌朝夕相處的門徒或與門徒關係十分親密的人寫成的。以四福音書作為耶穌生平的主要來源是否會落入自己證明自己的危險中去呢?不會的。福音書的作者都是耶穌的信徒,他們沒有編造瞎話,而是將自己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的耶穌的事蹟忠實地記錄下來,其真實性、準確性已經受了嚴格考驗而倍受史學家們的讚揚和推崇(參見第二章和第四章)。

  除福音書外,耶穌的史料也經早期教會領袖的著作而流傳下來。其中著名的有如下幾位。坡旅甲(Polycarp),其生時不可考,早年生活亦不詳,是使徒約翰的學生,后為示每拿主教。約于公元一五五年在示每拿殉道,時年八十六歲。當地方總督以讓他咒罵基督作為釋放他的條件時,他回答說:「我事奉他已八十六年了,他對我的作為毫無錯誤,我怎能褻瀆拯救我的主呢?」結果被羅馬官府用火燒死。他的著名遺作為《致菲立比人書》。愛任紐(Irenaeus),教父和里昂主教,是坡旅甲的學生,后為主殉道。他是使徒後期第一位神學家,著有《反異教》及《使徒教義的證實》,頗負盛名。俄利根(Origen)生於埃及,十八歲任神學校校長,為亞歷山大城著名基督教師。主后二三○年被逐出並殉道于巴勒斯坦。著作甚豐,與奧古士丁在哲學上享有同等地位。優西比烏(Eusebius),主后三一四年受封為該撒利亞主教,被人稱為「教會歷史之父」,對君士坦丁歸依基督教有很大影響。著作很多,極見稱于基督教頭三百年的教會領袖之中。

  另一著名人物是哲人、護教者猶斯丁(Justin Martyr),撒瑪利亞人,受過良好教育,熱心追求真理,曾先後深入研究過亞里斯多德哲學、畢達馬拉斯學派及柏拉圖主義。他對猶太宗教毫無興趣,獨鍾柏拉圖主義,自以為已快尋見哲學的最高目標、認清神的異象了。一次在海邊偶與一年老基督徒相遇,老翁開啟了他的心,使他成為基督的信徒。

  主后一五○年左右,猶斯丁上書羅馬皇帝安東尼庇額士(Antoninus Pius),為基督教辯護。他在上書中引用了來自羅馬皇家檔案的彼拉多的報告。他說:「『他們刺穿了我的手、我的腳』這句話是描寫釘子如何把耶穌的手、腳釘在十字架上;在他被釘十字架后,釘他的人擲骰子分了他的衣服。這些都是事實,可以從彼拉多下命所記的《行傳》中找到。」猶斯丁還說:「凡是基督所行的神蹟,都可在彼拉多的《行傳》中找到」 11。猶斯丁于主后一六五年殉道于羅馬。

  除此之外,耶穌的史蹟也被記錄在相關的一些非基督徒史學家的著作中。

  新約《聖經》所記載的事蹟,涵蓋了整個第一世紀(從公元前四年希律王逝世前起,到公元九十五年左右〈啓示錄〉寫成為止)。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史學家。約瑟夫于公元三十七年或三十八年生於耶路撒冷一個非常富有的祭司家庭,受過極高深的教育。他十四歲時就常有學者登門向他請教有關詮釋猶太律法的問題。約瑟夫十九歲加入猶太教的法利賽派。公元六十六年他被推為加利利的猶太軍的領袖之一,率軍反抗羅馬人。不幸戰敗被擄,並歸順羅馬政府,在羅馬度過晚年。這期間他寫了大量作品,詳細地記載了許多史實。其中,最著名的兩部歷史巨著是《猶太戰史》(Wars of the Jews)和《猶太古史》(The Antiquities of Jews)。

  《猶太古史》記述了猶太人的歷史,從遠古開始,到公元66年猶太與羅馬爆發戰爭為止。在這部史書中,約瑟夫對耶穌有這樣的記述:「這時猶大地出現一名叫耶穌的智者(如果我們能這樣稱呼他的話),他能行奇蹟與奇事,又是許多喜歡追求真理之人的導師。跟隨他的人除了猶太人外,也有不少是希臘人。這人就是基督,但羅馬巡撫在我們民間領袖的慫恿下,判釘他十字架。起初就愛他的那群人一直沒有離棄他,因為他在死後第三天又復活了。眾先知曾預言他的復活及許許多多有關他的神蹟奇事。基督徒就是從基督得名的,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絕跡」(Antiquities, XVIII《猶太古史》18卷33章)12

  《猶太法典》(The Jewish Talmuds,又音譯為《猶太他勒目》)是關於古代律法及其遺傳的猶太法典,始於公元一百年,完成的書于公元四世紀。在該法典的〈智者之書〉中寫道: 「逾越節的前夕,他們把拿撒勒的耶穌(Jeshua)掛在木頭上。在此之前四十天,傳令官就布令,傳出拿撒勒人耶穌將被亂石擊死的訊息,因他廣傳巫術,以欺騙手腕引誘以色列人誤入歧途。凡知任何有關此人之事的學者均可前來為他辯護,但是他們當時找不到任何人能為他辯護;於是在逾越節的前夕就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了」13。在猶太人以外最早記載耶穌的是撒瑪利亞的史學家他勒(Thallus),其作品大都成於公元五十年左右,可惜已經失傳。但在略知的一些片斷中,他勒實地記錄了耶穌受難時遍地變黑的情景(見第四章〈耶穌復活的證據〉)。

  此外,一世紀的羅馬史學家們在記錄羅馬的歷史時,也提到了耶穌和基督徒。其中一位叫綏托紐阿(Suetonius),是羅馬皇帝哈德理安(Hadrian)的宮中大臣,專門負責編寫皇家史料。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基督徒,並稱他們為「一批迷信而可惡的群眾」 14

  另一位叫塔西圖(Cornelius Tacitus),生於一世紀中葉,是羅馬大將阿古可拉(Julius Agricola)的女婿,他本人先後出任過英國省長和亞洲省省長。塔氏對羅馬帝國不懷好感,在著作中對羅馬人的錯誤有誇大之處。但他具有歷史眼光,記載了不少有歷史價值的資料。他在記述由提庇留至尼祿的該撒諸王朝的歷史的《編年史》(Annals)中,提到了耶穌的死和基督徒在羅馬的情形:「所有來自人的安慰、太子的禮物、供給眾鬼神的香燭都無法贖清尼羅王焚燒羅馬城的罪名。當時基督徒人數愈來愈多,招致羅馬人的厭惡,爲了壓制自己焚燒羅馬城的謠言,尼羅王假加焚城之罪于基督徒身上,並對他們嚴施酷刑。基督教的創始人基督,在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在位期間(公元14~37年),被統管猶大地的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處死。這種迷信雖曾一度被壓制下來,但後來又死灰復燃,不但在猶大地,而且一直蔓延到羅馬城」(Annals XV.44)15

  綜上所述,耶穌的生平、事蹟是有充分史料依據的,耶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然而,如果耶穌僅僅是一個人,他已死了近二千年,和我們就沒有多大關係了。問題的核心在於,耶穌不僅是人,同時也是神,是取了人形的神。耶穌是三一真神中的聖子的化身,為完成對人類的救贖計劃,曾降世為人。從血肉之軀看,他是以色列人的後裔;但從神性看,他早在創世、降世之先,從亙古就存在,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8)。所以,耶穌基督和現代的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註釋

1. Robert Famighetti; (Editorial Director), The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New Jersey, 1999), 頁687。

2. 《大使命》季刊,第二十二期(美國:大使命中心,一九九九年二月),頁42。

3. 同1。

4. Bruce A. Demarest著,《耶穌是誰?》嚴彩秀譯(香港:活泉出版社,1990),頁2。

5. Josh McDowell著,《鐵證待判》,韓偉等譯(美國:更新傳道會,1993),頁185。

6. 同5,頁177,引自 Klausner, Joseph. Jesus of Nazareth,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46, P. 56。

7. 同5,頁178,引自 Montgomery, John Warwick. History and Christianity, Illinois: Inter-Varsity, 1971, P. 163。

8. 同5,頁178,引自 Sanders, C. Introduction in Research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52, P. 110。

9. 同5,引自Skilton, John H.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Scripture. The Infallible Word (a symposiu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46.

10. 同4,頁4。

11. 同5,頁115。

12. 同5,頁112。

13. 同5,頁116。

14. 同5,頁113。

15. 同5,頁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