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能繼續存在的三個主要原因

上一篇:從「在靖國神社再見」說起- 目錄- 下一篇:四十二個佛教常用術語略解

有不少中外基督教同工問我,中國佛教為何仍能擁有大批信徒?中國佛教經濟為何能夠自立自養?我回答他們說,中國佛教能繼續存在,至少有三個主要原因。現在寫出來以供研究今日中國佛教者參考之用。

佛教靠經懺佛事,既得信徒,亦得財源。

兩千年來,中國民間形成了一種習慣,凡家中死人後,不管他(她)生前信佛與否,除基督教徒外,都算是佛教徒,照例須請和尚尼姑來喪家或在寺院為死人唸經做佛事,這叫做超度或超薦。佛教內部稱作「趕經懺」,並稱趕經懺的和尚為「經懺鬼子」。替死人超薦自死人斷氣后開始,以後又有每逢七日的「做七」超薦,再有死者每年死去日的「忌日」超薦,每年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的超薦,臨時在某地「鬧鬼」的超薦,更有人死後三、四十年的做「冥壽」超薦。也有替活人「作壽」的佛事,另有某地發生車禍或飛機墮地處「死難者」的超度,「清明節」在佛寺中也有超度。

佛教信徒請僧尼超度,一面期望死者能轉生到更好的地方去享受快樂,一面總算對死者有個交代,心中得到一些安慰。所以,只要佛教不取消超度一天,自有佛教徒會在「超度」這事上,緊緊地依賴著僧尼,因此,佛教便能延續下去。其次,僧尼替死者超度是收費用的,看場面的大小及喪家的貧富情形而決定費用。

唐宋以後,特別是今日的中國佛教,寺院較可靠的主要經濟收入便是依靠經懺佛事。大多數的僧尼為生活之故,既無心情亦無時間來研究佛教,只是終日忙碌于經懺佛事之中,說來也是可憐!臺灣的聖嚴法師說得極清楚:「今日自由中國的佛教界,無論是長老,或者是青年,對於經懺佛事的應赴,絕無絕對的好感,可是隻要齋主上門,無不欣然歡迎,為的是希望替常住增加一些收入」。聖嚴接著又沉痛的指出:「然為『現實』問題,或也無可厚非,同時,多數的青年僧眾,如果不是『經懺』的收入,往往即是衣履郵費,日用必需,也將成問題(論經懺佛事及其利弊得失)」。

新近接任《海潮音月刊》發行人兼主編的樂觀法師曾說得很徹底:「只就今日臺灣佛教現況而言,除了本省少數幾家有田產的寺廟之外,內地僧人和本省同道所居住的一些道場,全都是依靠應酬佛事維持生活,如果斷絕了這個經濟來源,那大家就不能過日子了」(漫談應赴僧)。

但,經懺佛事原非釋迦牟尼制定,他自己極端反對婆羅門教為死人超薦的許多繁文褥節。他以為人人既隨「業」死去,當然應照死者生前業行受報。超度何用?再者,在釋迦時代,佛經根本尚無成立,有何經典可念呢?中國佛教的經懺佛事相傳起自梁武帝(五○二––五四九年)。,所有的焰口、皇懺、水懺、大悲懺……等懺文都是中國僧侶自造的。自唐宋以後,經懺佛事逐漸興旺,直到今日竟至不可收拾。我們從研究佛教的立場來看,可得三個結論:(一)由於佛教中有經懺佛事,人民便不得不依靠佛教,因此,使佛教與人民緊達一起,佛教擁有大批信徒,而延續著佛教的生命。(二)但可惜這個維持方法不是基於純粹的教義為出發點,所以把中國佛教帶入了「商業化」的地步,而失去了佛教的教理與權威性了。聖嚴說:「到最後,僧徒們便將經懺佛事,當成了餬口的營業,到此地步,佛教的衰微,也就難免了。」(見同文)(三)經懺雖不好,但到底解決了僧尼的生活,佛教的主幹到底是僧尼,如僧尼的生活一旦發生困難,大家紛紛另謀出路,佛教豈非就此便要消失?(指有形的寺院等。)所以,經懺既害了中國佛教,亦「救」了中國佛教。但我們仍以為這個「救」不過是「飲鴆止渴」而已。還是及早另闢財源為妙!

佛教靠講功德,既得信徒,亦得財源。

佛教一向鼓吹要「積功德」,要「多供養」的思想。功德(guna)的主要意義是,為別人行福利稱作「功」,這些功德便成為自己的「德」了,功是一種施,德是歸給自己的德,故稱功德。說得具體點,如人做了些善事(功),便能為自己積德了,因此中國人有「積德」與「缺德」的說法。至於供養(pujana),多指勉勵佛教徒向佛、法、僧三寶供養,尤其對僧尼,多捐錢財食物,維持他(她)們的生活,這樣便是為自己積功德。

積了功德有何用處呢?原來,佛教講三世因果與六道輪迴的道理,主張人之現世禍福窮富都系前世的業力所成。如前生曾多積善功,今世定是富貴快樂。所以佛教幾乎一口咬定說,現在有錢有福有地位的人,都是前世積德修來的。因此,佛教竭力勸人在今世多積善功,來世或生在富貴人的家裡去站福。人總是有貪心的,所以佛教的功德思想始終能抓住大部分的信徒。信徒向佛教寺院獻上自己的金錢,是爲了自己來世及今世的益處。同僧尼多行供養,也是爲了自己來世及今世的好處,因此大家便努力將自己辛苦得來的血汗金錢都送給佛教了。但,藉功德思想募錢的事,似乎不如靠經懺佛事的收入來得快捷可靠,人的屍體放在那裡,總得趕快念一堂佛經收拾埋葬才是。

臺北有名的松山寺曾經要造一座佛像,在它募捐的緣起說得極透澈:「………竊唯福德莊嚴,以造像為第一,人度圓滿,以佈施為居先,愿祈諸上善人,護法檀越,慨解凈囊,共襄盛舉。勿嫌錙銖,以忽來世重報,勿吝百金,以貽事後之悔,護持正法,休當仁而讓他,利在人天,又何樂而不為,如金容早獲顯耀于殿宇,使四眾弟子有所瞻禮,則無量功德屬於施者………」。我們可作以下結論:(一)靠功德思想募錢似需軟硬兼施不可。(二)軟法:請大家「慨解凈囊,共襄盛舉」(替死者超度,就用不著這些客氣話了。反是信徒懇求僧尼幫忙超度)。硬法:「勿嫌錙銖,以忽來世重報,勿吝百金,以貽事後之悔」。這簡直是一種警告了,膽小的信徒經此一嚇,大多照捐不誤。(三)收場語是「無量功德屬於施者」。這就是功德思想的最後目的。也是替佛教維持「面子」的辦法,因佛教非在討錢,而是在給人留下積 功德的機會,得益處的還不是你本人嗎?(指施者。)其實,真正得益處的倒是佛教,拿著這個功德為號召造大佛、蓋大廟……等,許多的佛教事業都辦起來了。

但根據佛教的教義來說,想得人天果報而積功德是沒有意義的,屬於「虛偽」的功德(見曇鸞的「往生論注」捲上)。梁武帝自恃造寺寫經度僧,功德無量,但達摩卻答他「並無功德」,真功德是「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我們反對佛教講功德而募錢興辦各種事業並維持僧尼生活,我們總覺得這樣究竟不是一條「正路」,與佛教的教義不合。從前在大陸上各大叢林的龐大不可計的廟產,山林、田地、房屋……等等都是在「積功德」名目下,由信徒歷代來送給寺院所積成的。

積功德的道理也使佛教與信徒發生了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信徒通過佛教而為自己積功德,助今世修來世,所以不得不往廟裡跑:僧尼也靠著積功德為口號,不單拉住了大批信徒,也解決了佛教事業需要的經濟來源及自己的生活問題,信徒與僧尼,僧尼與信徒互相依靠,佛教遂得以延長生命。

佛教靠立佛菩薩像,既得信徒,亦得財源。

中國人有一個習慣,不管精神痛苦也好,肉體有病也好,都相信上廟「拜菩薩」,求籤,乞「仙水」,便能得治。所謂「急來抱佛腳」這句話便是出於崇拜佛像而來的。我們能說,凡有佛教寺院之處,其中或多或少定有佛像、菩薩像及其它神像、鬼像。據說立像的原來目的只是引發信徒對佛教的敬仰之心,但慢慢地卻變了質,中國佛教徒竟成了多神多鬼多佛多菩薩的「偶像」崇拜了。

思想程度較低較淺的人,寧願拜些眼能看見的偶像,而心中才能獲得安慰。許多佛教徒不單赴廟中拜像,也在家中立像敬拜,更有在旅行時攜像同行獲保佑的。因此,拜像一事已成了佛教徒日常宗教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情。佛教寺院設立各種形態的造像,上至釋迦牟尼,下至閻王、判官,甚至還收入了一些民間英雄與神明,如關羽、呂純陽、媽祖……等,真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適合信佛教的士農工商等各階級的男女老幼任何人士選擇崇拜。

佛教的寺院有三大經濟來源:(一)寺產收入;(二)經懺收入;(三)香火收入。最後的香火收入,便是從信徒向各種立像崇拜而來。凡拜像者,一定要燒香點燭,燒錫箔,尤其點燭,在香火旺盛的寺院幾成一筆主要收入,因臘燭一點燃后,即被廟中人取下,堆積起來再賣出去。杭州三天竺各寺院每逢香市中取下的臘燭收入,便足夠各廟僧尼吃一年了。去廟裡拜像時,當然也自然地會在緣簿上落筆,捐上一些錢,或在錢箱內投進幾元,以盡供養之心。

因此,我們可作以下結論:(一)佛教徒去寺廟拜像,為的是求佛菩薩保佑(或心靈的,或肉體的)。(二)佛教也就藉此與信徒發生緊密關係,拉住了信徒,因幾乎天天有人來廟燒香點燭。(三)信徒藉拜像,得到安慰與幫助,而僧尼也由此香火獲得收入,生活得到解決。這又是彼此互相幫助。

從研究宗教學的立場來說,大凡一個宗教,如果它的教義與金錢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時,便產生兩種結果:(一)這個宗教是墮落了,已失去了創教時的本意。(天主教從前賣贖罪票,即是教義與金錢混而為一。)(二)這個墮落了的宗教在變質后,卻能在金錢與教義結成二位一體的情形下,繼續生存下去,今日的中國佛教似已到了這種地步了!

佛教的那套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的道理,在初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時,確曾吸引了我國人民,因在當時漢朝社會的思想界與宗教界,正值真空狀態,並無天堂、地獄、輪迴、業力、報應、凈土、涅盤……等的說法,所以國人便很快地接受了。但到了今天,中國人已看穿了佛教的底細及其缺點,大家對僧尼的生活情形也知之甚詳,所以,佛教對國人已失去了吸引力與興趣了,佛教的教義已不能構成佛教能存在的主要原因了。佛教教義與佛教徒的實際生活已完全脫節,成了兩件事,試問去佛寺中的信徒,有幾人是去研究佛教教義的?有幾個佛教徒真正地守著了「五戒」?甚至連大多數的僧尼,由於整日忙著經懺佛事,地無暇再去研究佛教教義了,何況一般信徒?關於佛教寺院、僧尼等內部生活情形,請購閱《大醒法師遺著》、《參學瑣談》(真華法師著),以及聖嚴法師的若干著作。便知佛教法師們實較教外人更萬倍痛恨指責中國佛教呢!

上一篇:從「在靖國神社再見」說起- 目錄- 下一篇:四十二個佛教常用術語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