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槽到紅十字會──根植於基督教的醫院與保健

作者: 綠蒂雅
資料來源:信仰之門
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1372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4︰23)早期基督徒聽從耶穌的教訓,跟隨他醫治、憐憫貧病之人的腳蹤。他們相信上帝愛人類,信徒也要彼此相愛;他們看每個人都是按上帝樣式被造,因而有著人的尊嚴;每個人都有一個可救贖的靈魂,因此幫助護理病人,是上帝所喜悅的。

希臘羅馬時期,對於病人和生命垂危之人的照顧,有一個巨大的空缺。根據一位基督教監督狄奧尼休斯(Dionysius)目睹的記載︰大約在西元250年亞歷山大城的瘟疫中,異教徒把生病的人棄之大街,死了也無人掩埋。相反的,基督徒因著耶穌基督的教訓,懷著無限的愛與兄弟般的恩慈,不顧個人安危,殷勤照顧病人,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於是,早期教會把病人接到家裡照顧的傳統,漸漸發展成為今日龐大的醫療護理制度。

醫院的起源Hospital
 
根據早期的記載,有些希臘羅馬的神廟,有診斷疾病或開處方,但並不提供護理。幾處類似醫院的地方,也只是治療士兵,普通老百姓生病時無法得到照料。而在前三個世紀裡,基督徒常遭殘酷的逼迫,有信徒就把受傷的病人帶到家裡來照顧。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西元325年,在尼西亞召開的主教會議規定︰主教要在每一個有教堂的城市建立一個收容所。


早期的收容所最重要的功能是看顧、治療病人,也給貧窮人遮風避雨,並為外鄉基督徒提供住宿。這些收容所被稱為「救濟院」,是根據耶穌關心有病的人,及使徒有關款待外鄉人和客居者的教訓,而創建起來的。

第一座醫院是西元369年,由凱撒利亞的聖巴西爾主教在卡帕多西亞建立的,收住並護理病人。390年左右,羅馬城有了西方第一所醫院,是照料病人的地方。第四、五世紀的北非主教聖奧古斯丁,也在西方增建了不少醫院。到西元六世紀,醫院成了修道院的一個常規部分。這些基督教醫院都是世界最早的、志願性質的慈善機構。

從基督徒開始建醫院將近400年後,西元八世紀,阿拉伯穆斯林被基督教醫院的人道主義善舉所感動,也開始在阿拉伯國家建造醫院。這樣,基督的影響從過去促使門徒建造、創辦醫院,到現在擴及阿拉伯世界,再次表明基督教是改變世界的主要因素。把病人從無人理睬,變成得到人道醫療,這種人道主義的醫療在以前是聞所未聞的。

當時的醫院常稱作「救濟院」,直到12世紀以後,「醫院」一詞才普遍使用。時至13世紀,歐洲絕大多數醫院都是由基督教會監督管理。到14世紀,歐洲醫院已經星羅棋布,英國人常把醫院說成「上帝之家」。德國一種遍布鄉鎮的小醫院則稱為「聖靈之家」。

雖然今天的醫院不再是慈善機構,但早期的基督教醫院的確減輕了人類的痛苦,也延長了許多人的生命,更反映出基督對人類的愛。

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基督教對病人與臨終之人的關愛,也傳到美洲。根據史料,1801年托馬斯.傑斐遜就任美國總統時,全美國只有兩所醫院,在費城與紐約,而費城的醫院是貴格會信徒建立的。

19世紀,美國醫院開始普及,內戰以後,發展更快。主要是當地教會和基督教各教派建造的。這可以從醫院的名稱看出來,如浸信會醫院、長老會醫院、聖約翰醫院、聖母馬利亞醫院等。

精神疾病治療

早在西元321年就有一座精神病院,收住精神異常者,由修士負責照顧病患。直到中世紀初期,精神病患者主要仍在修道院裡受照顧。但到中世紀末期,對精神病患者的人道照顧漸漸被廢棄。精神病患通常被囚禁在地牢般的瘋人院裡,帶著鐐銬,不被當作人,而被當作野獸對待。

這些非人的待遇,使得法國基督徒醫生菲利普.皮內爾(Phillipe Pinel, 1745-1826)非常震驚,他深信精神病患不是罪犯,因此他來到法國的比斯特瘋人院, 開患者的鎖鏈,以愛與恩慈對待他們。藉著他在法國的改革,再次表明基督的愛,通過門徒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國對待精神病患者醫療及護理的進步,歸功於多蘿西.迪克斯(Dorothea Dix, 1802-1887),她深受基督精神激勵,為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奔走於各州議會,要求立法保護。她最大的功勞,就是在美國許多州改善了精神病人的醫護條件與待遇,為他們提供心理關愛,使基督教的影響深入到精神健康的領域。

創立醫療護理

由於古代希臘羅馬沒有醫院,社會風俗也不認為病人或生命垂危的人——特別是奴隸或作苦工的──配得到人道的幫助,因此也沒有醫療護理的照顧。

當基督徒建立醫院時,要求必須使病人得到護理。中世紀時,修士、修女們承擔了大部分的護理工作。13世紀時,奧古斯丁修女會是最早的姊妹護理會。

護理領域第二個重大變化,來自德國一位路德宗的牧師——西奧多.弗利德納(Theodor Fliedner)的努力。他在家裡的後院,照顧一位貧病的囚犯開始,這事工很快發展為一個有百張病床的醫院,他也訓練一群農婦成為護士。他的醫院及護士名揚整個歐洲,吸引了年輕的弗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她從英國來這裡學習護理。弗利德納和護士們身上的基督精神深深感染了南丁格爾,使她不顧父母的反對,繼續走上護理之路。

1854年,南丁格爾來到黑海岸邊的克裡米亞,長時間照顧受傷的英國士兵。她安慰他們,替他們寫家書,毫不考慮個人安危,置身於各種致命的傳染病中,她身上反射的正是基督憐憫的光輝。戰後她回到英國,用她餘下的50年光陰,努力改善醫院的行政管理,和對病人的護理。

1860年她在倫敦聖多馬醫院創辦了一所護士學校,今天能有成千上萬的護士學校,都受惠於她因對基督的愛而做的努力。南丁格爾說過︰天國在我們心裡,我們要努力使外面的世界也變成天國。

紅色的十架ICRC

讓.亨利.杜南特(Jean Henri Dunant, 1828-1910)是日內瓦一位富裕的金融家之子,1859年杜南特在義大利爭取國家統一的戰役中,目睹了傷病者的慘狀。五年以後(1864),他與來自16個國家的24位代表,組成了國際紅十字會。

杜南特的基督信仰,使他建立了一個能夠安慰戰場上受傷兵士,並為他們包紮傷口的組織。信仰也使他選擇基督的十字架──這個基督受難、救贖的象徵——作為紅十字會的標誌。

這紅色的十架,至今仍被公認為憐憫與愛的象徵。杜南特本人後來因銀行破產,多年流落巴黎街頭,但是上帝沒有遺棄他,1901年他獲得歷史上第一次的諾貝爾和平獎。他臨終前的話表明他對基督的信靠︰我是個第一世紀基督的門徒,僅此而已。

美國紅十字會組織在內戰爆發六年之後(1871),正式成立。克拉拉.巴頓(Clara Barton)常被譽為美國紅十字會的創始者之一。美國內戰期間,巴頓勇敢的照顧病患,她的名言是︰跟著炮火走。她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帶著基督的憐憫,來照顧受傷垂死的病人,並探訪監獄裡的戰俘。

做在基督身上

希臘人建造宏大的廟宇,記念眾多的男神與女神,塑造各種雕像,寫了大量絢爛奪目的文學作品,卻從未建造一座醫院。羅馬人也建造宏偉的廟宇,巨大的競技場,讓人嘆為觀止的河道,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道。雖然他們也有為士兵服務的醫療設施,卻沒有任何照顧普通民眾的醫院。

耶穌說︰「我病了,你們看顧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36、40)兩千年來,耶穌基督的話仍繼續感動信徒,存著憐憫的心,跟隨他的腳蹤,去照顧受傷的身心靈,以服事上帝的心來服事每一個病患者。今日的你我,仍受惠於普及的醫院與護理制度,承蒙著基督的愛之光芒。

從伯利恆的馬槽,直到加略山的十字架,耶穌貧困、受辱、受死的一生,卻給世界帶來了醫治的光輝、救贖的恩慈。這是上帝賜給人間的福音,這福音不僅使人得到永生,也給人的今生帶來健全的盼望。

注︰本文參考施密特(Alvin Schmidt)所著《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一書。
作者畢業於台灣大學商學系,在美國取得會計系碩士學位並專業會計師執照,現居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