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這首歌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調(可能作過略微的改動),填上日文的新詞,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故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後於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便以J·P·奧德威的曲調配上中文歌詞,作成了在中國傳頌至今的《送別》一歌。

《送別》用的是J·P·奧德威作的曲調,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詞時對曲子作過少量修改,故《送別》與《夢見家和母親》的曲子並不完全相同。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之間無直接聯繫;當然由於曲調的一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2],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

《送別》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分別都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