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挪亞的時代,神的怒氣臨到世上,「上帝看世人,終日所想的盡都是惡」(參:創世記:6章5節)這表示整個邪惡已經充滿人性了。一個人被造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人活著是成為神的代表。人有神的形像樣式,就有資格作為神的見證。所以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不但是一個見證,更是一個容具(a container)。我們的生命可以充滿神的公義、聖潔、慈愛、良善這些屬性,當流露出來的時候,就成為活水江河,叫別人與我們一同得到神道德屬性產生出來的美德跟行為。但是,當一個人這個容具的職能不是為神的形像樣式預備的時候,就變成一個裝載邪惡的容具,這就是聖經所講的「終日所想的盡都是惡」,以後神就講一句話,「祂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參:創世記:6章6節)。

進程神學的錯誤

我們要怎麼樣解釋:「上帝後悔造人在地上」,這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上帝「悔不當初」呢?如果祂早知道人這麼壞,寧可不造人,免得受今天這樣的痛苦,看到人罪大惡極,終日所想的盡都是敗壞的事情,祂心中極其傷痛。祂「後悔」是不是因為祂起先不知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掉在一種錯誤的神觀裡面。這個錯誤的神觀,就是今天那些所謂的 process theology的錯誤。Process theology 叫作「進程神學」或者「程序的神學」,它主張:「連上帝本身也不知道以後要發生什麼事情」。如果連上帝自己也不知道以後要發生什麼事情,那麼上帝自己也在程序中間被推到一個未知數的未來,這個神學裡的用詞叫作 unknown quantity of the future. 未來的未知數的份量。這樣,神自己也不知道明天要發生什麼事,祂就向著一個未知份量的未來而前進。若是這樣的話,這一位神就不是聖經所講的神。因為聖經說「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情,你把哪一個神與我相比呢?」(參:以賽亞書:46章9-10節)

超時空的創造主

神是歷史的主宰,神是超越時間的創造者,神是指明末後之事,世界終極要怎樣結束的那一位絕對超然的智慧的本體。這位神絕對不是時間程序中一位不知未來的無知者,這位神絕對不是這樣的神。所以,我們就因為這個神論,我們好好思想怎麼解釋「後悔」這兩個字,神「後悔」這件事情。「上帝就後悔造人在地上」,你怎麼解釋?如果神是會後悔的話,也就是神不是全知的。如果神是會後悔的話,表示神是未知未來的神。一個未知未來的神就沒有辦法控制歷史,一個不能控制歷史的神就不是歷史的主宰。一個不能控制歷史的神就是一個在時間過程中間,成為時間裡面的一個客體,不是主體。這樣的神不是神!所以,青年的基督徒,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的神是超時間,超空間的,因為祂是時間、空間的創造者。

解經的總原則

我們把神論的觀念弄清楚了,怎麼明白創世記第六章所講的「上帝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原來解釋「上帝的後悔」,不能從「字句」去明白,要從「精意」去明白,因為聖經提到「後悔」不是單單這一次,聖經提到後悔有好多次。在撒母耳記裡面提到上帝的後悔,在詩篇提到上帝的後悔。詩篇九十篇裡面提到「上帝啊,求你為你的僕人後悔。」不但如此,在約拿書裡面提到「上帝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參:約拿書:3 章 10 節)。這樣,神的後悔不是單單創世記提到,在其他聖經的經卷中,提過的後悔把它總歸納起來,找到總原則再去解經。「總原則解經」是貫串全本聖經所有的有關名詞的運用,用有關信息的內容總結合,然後找到一個根基性的,統一性的原則,用那個原則再去一節一節解經的時候,這個才是正統的解經。這也是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46)之所以先寫《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以後才解經的原因。他在《基督教要義》運用了六千多次聖經的經文。

公義與慈愛並行不悖的神

「耶和華迥非世人,絕不後悔」(參:撒母耳記上:15章29節),祂現在說:「掃羅啊,祂後悔立你作王」(參:撒母耳記上:15章11節)我歸納全本聖經以後,把神兩個平行而不悖,永恆一定存在的雙線本性提出來--神是永永遠遠慈愛的神,神是永永遠遠公義的神。「永遠慈愛」跟「永遠公義」是並行而永不相悖的兩個本性。祂永遠是慈愛的,祂永遠是公義的。所以這一位公義的神,也是一位慈愛的神。這位慈愛的神,也是一位公義的神。祂的慈愛不會否定掉祂的公義,祂的公義不會抹煞掉祂的慈愛。祂的公義跟慈愛沒有相悖,no self-defeating, no self-conflict,這是一個 paradoxical eternal parallel,這是永恆並行存在,並存而不相悖的兩個本性。

以人的語言傳達神的心情

注意聽下面的話,所以「這位慈愛的神,又是公義的神,當祂決定赦免人的時候,祂就以祂的慈愛來待人。當祂決定審判人的時候,祂就以祂的公義來待人。」那麼,當他從慈愛轉到以公義來待人的時候,這個轉換都在祂本性中間,從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叫作「後悔」。你明白嗎?這個是不得不用人的名稱來表示這個轉換,就是祂從慈愛轉到公義,從公義轉到慈愛。所以這個轉換,在詩篇第九十篇就露出了一個可能性的了解了,「耶和華啊,你為你的僕人後悔吧!」(參:詩篇:90篇13節)什麼意思呢?「你不要審判我,你赦免我,使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你不要定我的罪,有誰在你面前站立得住呢?有誰照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但是求你用你的慈愛待我。」這樣,「你為你的僕人後悔吧!」應當審判的現在你赦罪,這樣,我從人的角度來看,你這個轉換是從公義到慈愛,人的了解,在這麼膚淺的觀念中間只能說:「主啊,我的觀念所能了解的,就是你在後悔了!」

這是從相對的關係來用的名詞,也就是說,當神啟示自己的真理的時候祂不能用天上的語言,祂只能用人的語言。祂用人的語言的時候,祂就掉在限制的中間了,上帝就用人所能明白的最最最最徹底的,最大的可能性去願意把自己無窮無盡的本意,限定在人自己字意裡面的限制。沒有一個語文是沒有限制的,語言是有限制的,語言的意義也是有限制的。同樣一個名詞在大陸的用法跟在台灣的用法就不一樣了。在大陸說「你信耶穌你就不會孤單」,他們說「我們都跟人民在一起怎麼會孤單?只有那些反革命份子被拉到集中營去的才會孤單,在勞改營裡面的才會孤單,我們跟人民在一起不會孤單。」所以他們的「孤單」的觀念就是「跟人民分開」,所以名詞相當有限制的。蘇格拉底 (Socrate,469-399 BC)在世界歷史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就是:「當你要講一件事,解明一項事理的時候,你要儘量明白你使用的名詞具有的真正意思是什麼。你用詞要準確,因為這樣才能表達你真正的意義。連用詞準確到最精準的地步還不一定能把意義完全表達出來,何況隨便用詞。」

啊,我從蘇格拉底這一方面學了好多東西。所以,儘量用最正確觀念的表達,把我們要講出來的道,交待得清清楚楚,免得模稜兩可,模模糊糊引起人的思想的大混亂,再傳達出去的時候,變成另外一種異端的表現那就很危險了。所以上帝用人所能知道、所能了解的心情的名詞,把這句話講出來。原來「後悔」是表示人痛苦到一個地步,憂傷到一個地步,沒有辦法挽回歷史的程序的一種表達。

神的心意

你在歌劇與戲劇裡看到悲劇的時候,你就明白這件事情:你沒有辦法把時間轉過來,只能向著永恆後悔那已經既成而不能挽回的事情,這個痛苦是沒有辦法補滿的,這個叫作「後悔」。聖經用「後悔」這個名詞來表達上帝看見人的罪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心中極其憂傷,好使人明白。「後悔」這個詞表達出神在對待人的事情上,慈愛跟公義這兩個本性的轉換。神從以慈愛待你,變成以公義待你。神要定你的罪,祂突然向你施恩的時候,這叫作神的後悔。你明白了嗎?所以上帝是極其傷心,極其痛苦,祂「後悔」,就是祂痛苦憂傷人在地上的情形。這樣的一位神,看見人在地上的情形到了這樣一個地步,結果怎麼樣呢?還是留下憐憫,留下恩典。上帝施予普遍恩惠的終極性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人悔改。

作者:唐崇榮牧師

資料來源:基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