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死後的世界究竟如何?死後的靈魂往何處去?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承認人的知能有限,對今世的事尚有許多疑問,所以儒家對「死後世界」和「靈魂的去處」,並無答案。

今日佛教盛行的輪迴,因果通三世的「三生有幸」之口頭語,是約五千年前,亞利安民族(ARYAN TRIBE,今日伊朗和阿富汗民族的祖先),統治印度民族時所提出的婆羅門教(BRAHMANA)制度,將人分為五階級:婆羅門的「祭司」、剎帝利的「武士」,吠舍的「工農商」,首陀羅的「無技術」階級,及不可與其他族姓交往的「賤民」階級。且為安撫低層階級人民,提倡輪迴學說,因果通三世的理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採取亞利安民族愚民的統治手段,故中國歷代的統治階層喜歡佛教;加上聊齋對陰間靈魂受苦,人鬼姻緣和轉世的生動描述,亦令人信以為真。這種對「死後世界」,和「死後靈魂去處」的看法,並無永恆不變真理作基礎,屬盲從的迷信。

基督教聖經清楚記載人死後靈魂的歸宿,如:亞伯拉罕、以撒都是年邁氣絕而死,歸到他們的祖宗那裏。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全人類的罪受釘,祂將死時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6節)耶路撒冷教會執事司提反,為見證耶穌是救主,被不信的猶太人用石頭擊打,他臨終時呼籲主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使徒行傳七章59節)以上經文清楚說明:人死後靈魂是存在的,與信靠神的祖先同在,且歸回到神那裏。

活在物質空間的人類,常根據物質空間的觀念,去推論、解釋非物質的靈魂存在與活動。事實上非物質的靈魂,雖然使用物質的細胞和神經系統來運作,但卻不屬於物質。從物質的新陳代謝體系來看,腦細胞不斷地更替,但那個人的個性、思想、感情、意志卻不隨細胞的更換而更換。這些屬靈魂的個性、知、情、意並沒有前世、來生的因或果。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人類靈魂是非物質的,所以沒有空間的限制。人類個性、知、情、意的運作,都是在空間中有超空間的活動,在時間中有超時間的活動。如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的個性、知、情、意超越書房,想到讀者是誰——懂中文的讀者;為使讀者不再受迷信邪說的愚弄——即關心愛護讀者,就在意志中決定寫這篇文章。這些活動都是超時空的。相信您在閱讀時,也能體會到我的個性和知、情、意。

靈魂離開物質身體後,會到哪裏?這是物質空間的觀念問題。物質需要空間,但非物質的靈魂在離開身體後,已不需要空間。所以並無到甚麼「世界」(空間名詞)的問題。

中國文化將人類活動的今生稱為「陽間」,死後的去處稱為「陰間」。人活在陽間需要空間,所以認為靈魂在陰間也需要空間。所以人死後,要燒房屋、衣服、車輛、金銀給死去的靈魂享受;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物質的房屋、衣服、車輛燒了,便不復存在,當然不能使用,何況是紙做的房屋、衣服?燒燬後還有用處嗎?這實在是「自欺欺鬼」的行為。

中文聖經於唐朝貞觀帝九年(主後六三五年)傳入長安,借用中國當代佛教通用的宗教名詞,故翻譯聖經也沿用「地獄」、「陰間」、「天堂」等有空間涵意之詞,說明人死後靈魂去處。中文聖經譯為「陰間」的這個名詞,在希伯來文是SHOEL,英文是HELL。希伯來文原意是指靈魂離開物質身體後的「狀態」,而非某一空間。不信靠獨一真神的人,在世時可能有榮華富貴的狀態,但死後就在幽暗、軟弱可憐的「狀態」中。信靠獨一真神的人,他們生前過敬畏神、聖潔,愛人如己的生活,死後靈魂就與神同在,是光明、聖潔、榮耀、快樂的狀態。

人死後,不再過物質空間的生活,乃過與神永遠同在、屬靈的生活。因此,人應及早接受耶穌為個人救主,使罪得赦,領受神的生命,成為真神兒女;一旦靈魂離開物質世界,就得以永遠在光明、聖潔、快樂中與神同在。

作者:黃彼得牧師
(原載於「中信」月刊Vol.37 No.440,199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