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是美國的一個節日,在每年十一月份第四個星期四。加拿大的感恩節比較早,是十月份的上半月。

為什麼要慶祝感恩節呢?現在感恩節不只在北美,在中國也開始慶祝感恩節。隨著中國的美國化,什麼節期都從美國「出口」到中國了,不論是情人節,母親節,萬聖節,感恩節,當然還有聖誕節等。凡是和購物有關、狂歡有關的,中國都進口了。所以中國的美國化和中國的世俗化是同一碼事。而美國,本來感恩節是大家回家團聚、一起感恩的一個節期,有點像中國大陸在外地的人趕著回家過年。所以,感恩節前一天是美國全年各地的飛機場最繁忙的。但是最近這幾十年來,感恩節也成為聖誕節之前購物或者是減價季的開始,有所謂的「黑色星期五」(指感恩節之後的一天)。很多商家都提早開始感恩節的減價促銷,在星期四的白天或者最晚從晚上八點開放。

感恩節,完全世俗化了,越來越多的人不知道感恩節的由來與意義,感恩節還能作為基督徒的節日嗎?

五月花號與感恩節

畢竟聖經沒有這個節日的。那麼第一次感恩節是怎麼來的呢?有什麽意義呢?

一般會說第一次感恩節是在1621年12月。一批清教徒,被稱為Pilgrims(Pilgrims直接翻譯成中文是朝聖者)的清教徒慶祝了感恩節。這批稱為Pilgrims的清教徒究竟是誰呢?

廣義來說,清教徒(Puritans)是指不願意認同英國的國教的英國基督徒和牧師們。特別是在血腥瑪麗(Queen Mary,or Bloody Mary,1553-1558)在位的時候殺害了300名基督徒,包括120名牧師。之後在伊莉莎白一世(1588-1603)和雅各一世(1603-1625)在位時期,不願意認同英國國教的牧師們和基督徒。這些牧師們,大部分是加爾文的學生,他們這整整一代的牧師,竭力傳講聖經的道理、十字架和悔改的福音。他們不但把純正的福音傳了給英格蘭人,也同時相信上帝與祂的百姓立約,上帝拯救祂的百姓是通過立約的形式。因此他們也與上帝立約,不但如此,還彼此立約組成教會。他們相信,教會必須按照聖經的教導來組織。

這對我們的啟迪是:建立教會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教會不是輕率建立的,是由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上帝面前彼此立約的一批聖徒(有一些清教徒特別注重必須由看得見的聖徒[Visible Saints])所建立的要別人看得到的教會。

清教徒其中一批被稱為Pilgrims,在1620年從波士頓東南的普利茅斯登陸。這批Pilgrims曾經在荷蘭居住,因為荷蘭有宗教自由。當時在荷蘭萊頓有兩位牧師,John Smyth和John Robinson,於1608年彼此施行浸禮(他們認為,成年人需整個人浸下去,「浸禮」才算是正確的「洗禮」)。所以他們可以說是整個清教徒的大家庭裏面的成員。清教徒是改革宗的,均源自加爾文的教導,Pilgrims是整個清教徒運動裏「浸信會」的一批。

這些Pilgrims是分離派(Separatists),意思是他們不願意在英國的國教聖公會裏做禮拜,與非分離派(Non-separatists)有別。雖然在荷蘭有宗教自由,有英國移民難民的教會,但是不容易謀生。當時歐洲有些國家的投資商(Merchant Adventurers)組織了一些公司(Companies),招人去北美洲開發土地。這批分離派的基督徒回到英格蘭,然後坐五月花船(The May Flower)到北美洲。船上有102位,其中40多位是分離派的浸信會清教徒。本來他們是要去弗吉尼亞(Virginia)開發。不過走迷路了,跑到了北邊波士頓附近(Massachusetts)。乘坐五月花到北美洲的這102位中有幾十位在第一年過冬就去世。1621年,即次年的12月21日,他們一起來感謝上帝保存他們的性命,這個就是清教徒的感恩節。

不過在此之前,1564年(即這些Pilgrims到北美洲之前50多年),法國的改革宗、加爾文派的基督徒(Huguenots)已經來到北美洲,在今天的佛羅里達州Jacksonville附近慶祝過一次感恩的節日。今天美國的有些歷史書或網絡資料,會說感恩節的歷史,是從早期的印第安人感謝他們的上帝開始的;或者說1621年12月21日他們慶祝上帝保存他們的性命而感恩,是因為清教徒要感謝印第安人教他們怎麼種玉米……這些說法無形中就是要貶低清教徒虔誠來到北美洲並對神感恩的傳統。

1621年之後的十七世紀,在波士頓附近或新英格蘭(New England),感恩節並沒有成為一個每年的節日。感恩節是1863年經過一份波士頓雜誌女主編不斷的推動,後經林肯總統宣佈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在十七世紀,清教徒有沒有特別的節日呢?

有的,除了每星期天的安息日(Sabbath),非常嚴謹守安息日傳統以外,他們的大日子,就是選舉的那一天。比如說波士頓有他們的議會,每年要選舉議員的時候,教會會舉行敬拜。不是歡喜快樂感恩節日,乃是來聽一篇牧師的講道。牧師講的道是呼籲會眾、呼籲整個城市要好好認罪悔改,在上帝面前自潔。歷史學家喜歡稱這種的講章為耶利米式的講道(Jeremiad)。

後來1628-1630年又有另外的一批公理宗的(Congregationalists)基督徒,到了波士頓,他們就是麻省灣區的殖民地的開發人。

按聖經教導的重建

不論是1620年來的,還是1630來的,他們來到北美洲的目的是什麽呢?假如我們讀一讀五月花船上他們所寫的五月花公約(The May Flower Compact),很多歷史學家都會從「政體(Body Politic)」、「公平的法律(Just Laws)」這兩個短句來闡釋五月花公約是美國民主思想的開始,少數服從多數。

不錯,五月花公約的確說明,他們到北美洲是要建立一個政體,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來是為了榮耀上帝、廣傳福音。更直接地說,是要建立一個完全合乎聖經的教會的群體,延伸出去就是合乎聖經的一個社會或政體。有教會就必須要有教會的組織及教會生活,要有牧師、有長老,要施行聖餐和洗禮等,盡可能活出一個能看得見的一個聖徒的生活,即改革宗長老制的教會。

1620年的Pilgrims,是清教徒運動(Puritanism)的一部分。而在1630年到波士頓來的(Non-separatist Congregationalists),對他們來說,是馬太福音五13-16促使他們來到北美的。他們來是要建立一個完全合乎聖經的教會和社會。主耶穌說城是造在山上的,所以你們的好行為就能使別人看到,歸榮耀給你們的天父。

他們來到北美是為了尋求宗教自由與敬拜自由。他們不認同英國的做法(比如皇室宗族或親戚是宗教或教會的元首),他們期盼能自由按聖經、也就是改革宗長老制模式來建立教會,並有符合聖經的敬拜模式。

美國一些比較老舊的教會,特別是清教徒世代(殖民世代)的教堂(Colonialstyle)都是木頭的,走進去只有講臺、聖餐桌子和椅子,很樸素,沒有華麗的裝飾。他們認為教堂就是為了敬拜神、宣講神的話、施行聖餐洗禮,不應該有華麗的裝飾。既然上帝與他們立約,因此他們也彼此立約。

出埃及記第十九章5-6節上帝對摩西說: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 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
這也是彼得前書二9所引用的。

今天的波士頓有一條街,叫燈塔街(Beacon Street)。這條街的名字說明清教徒為什麼要來北美洲,是要為一個教會群體、一個社會群體,做一個燈塔,好叫其他的國家看到他們的生活,了解原來基督徒是這樣生活的,是這樣組織他們的教會、組織他們的社會的。

向清教徒學習什麽?

這些與我們今天21世紀的基督徒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清教徒他們不都是浸信會(Baptists)、也不都是長老會(Presbyterians)、也不都是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的,有各種教會模式的清教徒。他們的不同教會制度說明,雖然有不同觀點、看法,乃還是朝著同一個目標禱告、努力,留下了美好的印跡與傳統。

每個人都會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清教徒絕對相信他們的信心是要受到考驗的。基督徒的人生並不是好像今天成功神學所說的「都是祝福」,絕對不會是一帆風順。上帝在我們身上有祂的計劃,上帝與這些祂的百姓立約,就是要用苦難來磨練我們,使我們長大,信心更加堅固,叫我們做一個做名副其實的上帝的選民。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從清教徒身上學到的。既然上帝和我們立約,我們也需要在上帝面前設定一些生命的計劃,或者我們也要立約,過委身的人生:

第一、與上帝立約,把我們的生命完全獻給祂。因為上帝從來就是我們的創造主、我們人生宇宙的擁有者,還藉著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贖主。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把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一切獻給他

第二、要把認識上帝作為我們人生的目標,透過祂的話認識祂,了解祂的屬性,認識祂的作為,遵行祂的計劃,體驗祂的同在,經歷祂的智慧的安排,認識神是我們人生的目標。把我們的生命獻給祂,認識神、榮耀神是我們生命的目標。

我們要在有形的教會,即地上的、不完全的、軟弱的教會裏服事上帝。並且在教會裏同心合一、以團隊來服事神,不是搞個人主義。也在世俗的世界裏,活出基督徒的生命,好叫人看到我們的好行為就歸榮耀給天上的父。聖徒是世人能見的(Visible Saints),這也應是我們生命的目標。我們走這條路會面對很多的患難和逼迫。我們需要夥伴,所以要多求神給我們一些同伴來共同扶持、彼此守望。重複一下,基督教信仰不是搞個人主義的。

你願意如何投資人生呢?

五月花船上的商人投資在他們可能會到達的北美洲那裏去開發、發財,而清教徒則把他們的人生投資在建立一個敬畏神、榮耀神、符合神心意的教會和社會目標上。

清教徒的目標不單單是建立一個教會而已,他們願意看到英格蘭、或者北美洲來一次道德的復興。從個人的復興、教會的復興,從教會宣講神的道、教會裏面的人真正重生得救開始,延伸到社會上的人心,至少在外表的道德有一定程度的約束,然後,他們也願意看到社會藉著神的道而改變,從而在地上建立天上的國度。

清教徒帶著一個龐大的、尊貴的異象到北美洲。那時他們一間一間地把房子建造起來,一間一間地把教會建立起來。是的,1660年代後他們彼此有爭吵,有很多不和,後來他們屬靈的生命逐漸沒落。但到了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牧會的世代(1730-1740年代)有一次復興。

什麼是復興?

復興是教會弟兄姐妹認罪悔改。愛德華茲記錄了他牧會的小鎮,不論是少年人、成年人,是如何一個個悔改、悔改、再悔改的。

清教徒是誰?

他們是從1550年代開始傳十字架和悔改的道理的牧師和他們的會眾,他們是真的向英格蘭傳遞純正的福音,他們也活出真正的福音生命的基督徒。我們願意向他們學習嗎?

結語

在今天的世代中,世人用各種方法熱鬧地慶祝節日,表明物質主義是多麼氾濫,但是神願意我們去學習,像清教徒一樣,做敬畏祂的人,建立一個敬畏神、合乎神心意、合乎神話語教訓的教會與社會。從我們個人、家庭做起,求主給我們敬畏的心,並願意奉獻給神,一生歸神。知道在地上必有患難,但不會灰心,因主耶穌已經勝過世界,並做了我們的主、教會的元首。願神賜下更多悔改的靈,在我們這個世代的個人、家庭與教會。

作者——林慈信,出生於香港,牧師、美國天普大學中國歷史博士,中華展望創辦人與總幹事。任教於於多所神學院。近年來一直向華人教會講授改革宗神學,並主持翻譯相關經典著作。

資料來源:RTV改革宗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