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期間,很多教會都覺得短宣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肢體有機會直接參與普世的宣教工作,更能將宣教工場的資訊和需要帶給教會。但很多教會在選擇短宣工場時,往往沒有頭緒,只要有呼籲便前往,對於當地的需要、跟進、栽培、短宣隊員的資格、能力、準備、衛生及安全問題沒有多大考慮。筆者在過往六年內,籌組了不下十次不同類型的短宣隊,除了在加拿大本土數城市外,也到過中國、英國、巴拿馬、巴西、秘魯等地。從中學習到一點的心得,願意藉此互相交流,彼此學習,讓短宣的工作能給參與者正面的認識,也協助到宣教工場有實際福音事工的進展。

筆者願以下的一些經驗與大家互相砌磋:

(一) 工場的實際需要

每個工場需要不同,在中南美洲的華人有許多是中國移民或非法移民。以巴拿馬為例,有華人十三萬之眾,八成是從中國廣東省正式與非正式的移民,年輕人很多,中年夫婦帶了幼兒的家庭更多。當地一間成立只有三年的教會,在主辦假期聖經學校時,即可以吸引140個兒童參加,在另一個地點很輕易的也有50位參加,可想而知當地的年輕家庭之多。故若在巴拿馬,需要藉兒童工作去接觸社區中的華人,若在英國或歐洲這種需要就不大了,因為當地的新移民多是從中國大陸去的留學生、研究生,或是從香港去的中年家庭。工場的實際需要是首要決定條件,再思考本身教會是否有適當人選或經驗,前往宣教工場支援及幫助他們,否則,反而可能成為他們的負擔;短宣隊員亦會覺得毫無建樹及浪費時間與金錢。

(二) 短宣工場需要有跟進栽培的負擔與能力

有些教會經歷了一、兩次短宣後便不再參與,他們覺得在短宣時帶領信主的人,當地宣教士或教會沒法有好的跟進,以致新信者流失,而覺得不值,更有些傳道人因而覺得短宣沒有用處,這現象很可惜。當我們選擇短宣工場時,必須與當地教會或宣教士有好的聯繫及建立一些跟進系統。短宣隊員的探訪記錄,決志者的資料都盡量介紹給當地的同工認識,最少有一次帶領他們到當地聚會處,以便當地教會的信徒能認識他們。跟進栽培是雙方面的,絕大多宣教工場的同工,都願意跟進栽培新信者,扶立他們成長,這樣才會使教會被建立起來。有些人雖然決志信主,但正如主耶穌撒種的比喻(太十三章23節),他們的追求與成長,也如北美教會一樣,有強有弱。況且當地肢體、同工與新信者的關係不是那麼直接,若新信者屬靈生命的根不深,枯萎與流失亦在所難免。所以筆者常常鼓勵短宣隊員,帶領了新信者後,要教他們祈禱,讀經及送一些屬靈單張、書籍或錄音帶協助他們成長。離開後也要繼續與他們聯絡,鼓勵他們在靈裡長進。筆者更希望短宣隊員能再有機會前往,再探望及鼓勵他們。古曰:「創業難,守業更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帶領新信者成長非一日之工。但深信真理的道種及聖靈的內住在人心,神是不會離棄那些真心決志信祂的。

(三) 語言文化背景的因素

當選擇宣教工場時,當地的語言、文化及背景決定應派哪一類的短宣隊員。在東、西歐的華人多是中國大陸的學者或講普通話的勞工,在以色列更是清一色的男性工人,而在塞班島的卻多是工廠女工。各地的語言文化背景不同,需要有類似層面的短宣隊員,才能如魚得水,相得益彰。講廣東話的女性在以色列做短宣的難處可想而知,只懂普通話的短宣隊在佔絕大多數廣東人的巴拿馬,將會造成溝通上極大的困難和困擾,不懂俄文及普通話的人在俄羅斯地區根本不能發揮功效;很多短宣隊員每次均需要有人帶領及翻譯才可以分享福音的話,不但效率大減且費時失事。若文化背景懸殊,更是『隔靴搔癢』摸不到要處。

(四) 本身教會的特性與所長

每間教會都有其獨特性,如傳統式或開放式。各宗教亦有其不同的重點與特性,若在宣教工場上的宣教士或教會的宗派與特性有很大的不同,也會形成困難與衝突。最理想的是同宗派或同是福音派的才好參與,非宗派的教會要小心選擇工場,了解宣教士及其教會背景才可前往。個別教會的成員背景,社會層面亦有不同。短宣隊的成員若多是老闆和博士,就要付很大的適應和認知才較容易向勞工階層宣教。相反地,文化水平低的,向大陸學者傳福音,若沒有適當訓練,亦會大打折扣。在中南美洲很多地方,若不懂做兒童工作的,只靠個人佈道或舉辦佈道會,功效亦沒有那麼明顯。本身教會的獨特性與專長若能配合宣教工場的需要,就會有加倍的收獲,收相得益彰的果效。

(五) 短宣的安全與費用

教會差派短宣隊,是要負上一定的責任。當地的衛生環境,交通,出入的安全及起居細節也要留意。聽說有短宣隊前往一些地區,因交通不便,道路崎嶇,路途遙遠,未到目的地已有很多隊員不適或病倒,亦有因食物不潔而引起嘔吐等等情形。故此選擇短宣工場也要特別留意,更要對短宣隊員的身體狀況瞭解才可接受成為隊員。很多落後地區急需短宣協助,但必須瞭解需要,按各種情況而招募適合的人仕參與,我們要知道「打什麼仗,用什麼兵」,短宣隊才能發揮功用及有成效。

宣教工場的人身安全亦是選擇短宣工場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短宣隊員的人身安全,無論隊員簽了什麼文件,甚至是「生死狀」之類等,但若真有什麼不幸事件發生,也非好事。在經濟方面,也要選擇一些交通費不是太昂貴的地方,轉接不太複雜的地方。若每次短宣費用太貴,有錢的教會或肢體才能參與的話,恐怕容易引起誤會,以濟經基礎作為選篩參加者的資格,亦非理想。宣教工場在世界每一個角落均有需要。筆者覺得在東亞地區的應多關注遠東區的需要,北美的應多注重中南美洲的國家。在中南美洲有近一百萬華人聚居,絕大部分是從中國前往的。其中得聞福音的人不多,教會、福音站更寥寥可數。若希望傳福音給骨肉之親的話,每一地區的信徒,若能向鄰近的區域未聞福音的群體傳揚福音,就會省時省費。現時的宣教策略,除了從未得之地開始,更要同時注重未得之民。中國人四散海外,中國的基督徒應向本地的未信主的同胞傳福音,亦要在鄰近的區域國家作宣教工作。

筆者住在加拿大,往返中南美洲或西歐較方便,交通費用亦較往東南亞、中國、澳洲等地廉宜。在中南美洲亦有百萬同胞,但信徒及教會寥寥可數。故此我選擇中南美洲為宣教工場重點,況且中南美洲的中國人,大多數是說粵語的,對加拿大的信徒更沒有語言隔閡,而費用也較少,故此能一年往返數次。

總括而言,選擇短宣工場目的是給肢體們有宣教的體驗,從中領會宣教士的工作及工場上的需要,有組織的短宣隊能提供及協助宣教士各方面的需要。

筆者謹以此文與讀者彼此交流,分享心得,更盼能收拋磚引玉之效。願藉短宣鼓勵肢體多多體驗宣教事工、支持宣教事工,更能享受大使命所應許神與我們同在的經歷。深願肢體能放眼看田,見到莊稼已熟,作工的人少的情景,從而投身宣教,從短宣至中宣更至長宣。

(作者曾湛光是加拿大卡城宣道會城西堂的義務傳道,負責海外差傳事工。亦是巴拿馬宣道差會的幹事,中南美洲建道聖經學院的推廣主任,自一九九七年開始籌組很多的短宣隊前往中國、英國及中南美洲很多國家;也為華傳加拿大委員)

資料來源:華傳51期http://gointl.org/?q=node/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