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廿八章18至20節
大使命

大使命的目標是什麼?是福音廣傳嗎?是人人歸主嗎?如果我們把大使命這段經文讀得透徹,我們就知道大使命的終極目標是要人成為門徒,不是得著單單在頭腦上同意基督教道理的信徒而已。大使命是二千年前主耶穌在中東地區臨被接走之前,向門徒所叮嚀的一個囑咐;二千年後,這大使命對我們現代人又有什麼意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一、注意運用屬靈的權柄

很多人在研究宣教學或實際去參與宣教事工時,往往迅速跳到策略的層面去思考,去操作。我們運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傳理學等學問,去幫助我們能把宣教事工做得更成功。運用這些學問當然對宣教佈道事工有幫助,但卻不是最關鍵性的行動。不要忘記:宣教事工其實是一場屬靈爭戰;打屬靈的戰役必須要用屬靈的方法。主耶穌在大使命裡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已經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主已得著一切屬靈權柄,祂亦已把這些權柄賜給祂的教會、祂的僕人,我們藉著信心的祈求就可得著,就可運用。因此,無論在前線的宣教士或後方的教會,我們都應學習用禱告把基督的權柄引到我們的事奉中,用帶著權能的禱告摧毀撒但的營壘,用權柄的禱告奪回人心。

二、從得勝者的地位去作宣教

主耶穌基督已在十字架上藉著死敗壞了那掌死權的魔鬼,因此神把祂升為至高,得著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並且己將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賜給祂了。之後,我們的主堅定地說:「所以,你們要去……」。為什麼我們要去宣揚基督,使人成為門徒呢?聖經的上下文告訴我們:因為基督已經得勝了!──We go from victory, not for victory──我們去,是要為基督 「收復失地」。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正是在打一場「必勝的仗」。無論到什麼地方,或在什麼群體中間,我們在那裡宣告基督的大能,顯揚基督的得勝。在困境中,在難處裡,我們仍堅信基督正在執行祂收復失地的計劃。在宣教工場中,有時會遭遇打擊、挫敗、磨難,但這些都是零散的戰役,是仇敵垂死的爭扎,亦是臨死前頑強地抵抗,但終極的得勝已穩操在神的手中。

三、在各專業族群中作見證得門徒

「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萬民」原意是指「所有族群」、「每一個族群」。提到族群,我們很容易會聯想到國家族群、種族族群、言語族群,不錯,這都是族群的分類。但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在這些一般性的族群分類中又出現了另外一些既仔細又交錯的族群,例如專業族群、年齡族群、興趣族群等等。在宣教植堂佈道的策略中,我們不能忽略這個思考與洞見。在中國某重點城市有一間教會,他們有超過十個聚會點,此十個聚會點的設立,主要不是遷就信徒赴會的方便或聚會的安全性,原來此十個聚會點各自有其特定的服事族群:分別是為著白領專業人士、藍領草根民工、90後在讀大學生、70前後中年受薪職場階層等。人人各適其適,大家都能在各聚會點中找到成長及事奉的空間,同時這種組合亦比較容易吸引同族群的人信主。因此當我們考量宣教策略時,除了要有地區人口的視野外,我們是否亦應從「背景族群」概念去理解宣教對象?

四、要為主重佔七個文化山頭

1975年有幾位領導時代的基督教領袖〔包括學園傳道會創辦人白立德博士(Dr. Bill Bright)〕不約而同地領受一個看見,就是基督徒若想要用福音去改變一個國家,不能不先影響此國家最重要的七個文化山頭,此七個山頭是:1. 商業界的山頭;2. 政界的山頭;3. 傳媒界的山頭;4. 藝術與娛樂界的山頭;5. 教育界的山頭;6. 宗教界的山頭;7. 家庭的山頭。

華人教會多年來過分反擊新派神學及社會福音的侵襲,再加上極端出世厭世的末世觀,認為這個世界是一條快要沉沒的大船,我們應該去救人,不應該救船。故此基督徒除了顧全職業飯碗外,我們對社會的變動、活動都採取一個非常被動的態度。主耶穌說:「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城」就是基督徒的見證,基督徒的見證應該要彰顯在這七個文化山頭上,使主的名得著極大的榮耀。與此同時,這些強有力的見證,亦能在這些領域中轉化其文化生態,使福音能更暢順地在人心中根植,繼而開花結果。

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是否應教導及提醒信徒,讓他們明白職場其實亦是主差派他們去的禾場(from career field to mission field);他們不但應該在其中通過共事的關係引領同事信主,同時亦應該在崗位上發揮最優質的表現,把基督徒的價值、聖經的觀念引進他們的職業中。作為牧者,我們更應鼓勵我們的下一代帶著使命勇敢地進到社會不同領域,不要太計較酬報,在那裡發揮基督徒的影響力,成為城市宣教士,為主奪回那失去的文化山頭。

五、大使命的終極目標是使人成為門徒,不是福音廣傳

大使命的終極目標是使人成為門徒,不是福音廣傳,這意味著傳福音只是大使命的「方法」,成為門徒才是大使命的「目標」。若是我們已傳遞了福音,他們亦相信了,我們就把他們看守在教會的大機器裡,然後就讓他們自己在每週的聚會運轉中漸漸成熟,這真是不可思義議的事。在這個模式中,我們看見很多人信主多年,生命亦停留在屬靈幼孩階段,真理不清不楚,生活不倫不類,按照信主的年日本應是教會的助力,但卻因為生命不成長,漸漸變為教會的阻力,真是十分可惜!究其原因,可以說是教會領袖們誤認目標的結果,把大使命的「方法」誤認為是大使命的「目標」。這個誤認,影響了整個教會的異象與使命,甚至影響了整個教會的規劃與策略。

首要的事就是教會應重新把「產生門徒」這個目標定位在教會事工的第一優先,然後把其他事工與此目標緊緊連接,例如短宣事工。我們去進行短宣,不單只是要去幫助促進工場上的門徒事工(從廣義層面而已)。在進行的過程中,由籌劃準備、上路、實際操作,到最後的回顧與反思,領袖們都應該在全程中通過溝通、勸戒、提醒、鼓勵及解釋,和參與者進行靈命塑造、生命培育的工程。細讀福音書中的記載,幾乎在每一次神蹟之後,主都與門徒一起反思整件事件,然後闡明神蹟所要帶出的意義,門徒立刻就從其中得到啟發與塑造。

六、先有深度,後有廣度的門徒培養計劃

主對十一個門徒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主推行全球大使命計劃的第一步,是用三年時間去訓練十二個門徒。其實主在世上人前的事奉亦只不過是三年時間,但卻用了大部分時間去栽培這十二個人,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祂個人的模範、屬靈的洞察力、語重心長的責備,把自己的生命深深傾注在他們的生命中。這種策略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被視為是非常不夠快速、不夠進取、不以為然的策略,但我相信主一定是認定了一個重要事實:沒有深度,就沒有廣度。事實就是如此,五旬節之後,門徒數目急促成長,甚至影響全城,在短短幾十年中,福音從拿撒勒一個小村落,一直延伸並影響了整個羅馬帝國。

門訓事工開始時是緩慢的、艱鉅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當我們鍥而不捨地向深度門訓工程努力推進,像以前蒸氣火車一樣,開始時好像寸步難行,但當速度漸漸加快,衝力變大時,整部火車向前的推進力量可謂是勢不可當。我們將看見教會裡面出現更多委身的門徒──影響家庭、影響社區、影響國家、影響世界!

(作者:林祥源 神州華傳國際董事會主席、美國加州聖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師)

資料來源:《華傳》雙月刊30 2014/11-12月 http://gointl.org/gointl_portal/publication/magazine/article/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