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志牧師

在教會中誰最在意「我是個成功的父母」?很可能是牧師、師母和屬靈領袖們。因為他們的孩子若不順服、不是有信心的人,有誰會相信他們所傳、所教導的呢?若他們的孩子加入幫派、吸毒、沒有好名聲,會造成何等反面的果效!因此,他們會極力維護「成功父母」的形象,否則就無顏面對別人,也無力管理教會,因為聖經說:「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三5)

但父母的成功如何定義?是來自孩子的成功嗎?年輕時,我很難容忍舊約先知以利,怎會教出如此不敬畏神的兒子?我想問題出在家庭教育——父母沒有照主的旨意照管孩子。我期許自己將來不要像以利一樣。及至年紀漸長、成為牧師,自己的孩子出現跟以利兒子相似的狀況時,我才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回想多年前,我寫過不少親子類的文章,也常以專家自居,告訴人該如何如何。那時我自認:「若父親的成功不能保證孩子的成功,為何要結婚生子、何不乾脆獨善其身?」又「若不能保證襁褓中的孩子將來會順從,豈不白養他們了嗎?」那時我常如此自信,也以此標準來衡量別人,看到別人有不順服的孩子,也會很快定罪他們的父母。

但現在的我,面對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看出事情沒那麼單純,有許多複雜的因素是我以前不知道的。正如萊思莉所說的:「孩子不是用木樁來支撐的番茄苗,不是實驗室裡的白老鼠,也不是代入方程式裡的數字;他們是受造奇妙可畏,活生生的人。」青春期的孩子完全打翻了我的自信,及要求完美的想法。

過去三年來,我的兒子與我身心分離的過程是:不聽話、不聚會、不讀聖經、不禱告,最後蹺家。孩子在最可塑時期,也是我這作父親最感無力之時,有時沒講幾句話就起衝突。他深鎖內心,我只能照顧他身體的需要,卻碰觸不到他的心靈。(本文經孩子同意分享)

當最愛的孩子遠離父母時,父母能作甚麼?一點都不能!這感受就像得癌症、被宣判死刑一般。很多癌患得知罹癌時,開始是震驚,繼而憤怒,接著求助無門,這是很令人傷痛的;但是,最後若因此而找到上帝,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四部曲也發生在我身上。回顧這三年來,因著親子間的衝突不斷,讓我養成每天向主禱告的習慣。一開始,我不斷地詢問祂為何允許這些事發生?主藉著聖經讓我漸漸明白祂的心意。

當我讀到民數記十四章11節時:「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我在他們中間行了這一切的神蹟,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我有了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向主說:「主啊!原來不只是我被孩子藐視、被孩子懷疑,祢已忍受祢的百姓很久了,以色列人就是這樣悖逆於祢。」明白主早已知道、也經歷過我的心境,那種與主同心,且有共同遭遇的感受令我非常受安慰。

以賽亞書一章2-3節也說:「天哪!要聽,地啊!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說,我養育兒女,將他們養大,他們竟悖逆我。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以色列民是神的兒女,卻如此悖逆神。從歷史角度來看,他們真是無知、無恥的百姓。若我的孩子不順服我,我一定是個失敗的父親;照此推論,整個以色列民都是上帝的選民,卻都悖逆於神,祂豈不更是個失敗的上帝嗎?祂早該憂鬱而死才對!但上帝並沒有引咎辭職,祂仍負起責任,差遣先知一個個出去告訴百姓當悔改歸向神,最後並以自己的愛子作為代價,贖回祂的百姓。

lee若我沒有經歷教養上的失敗,所得的是人見人愛、敬畏神、遠離惡事的孩子,不知我會不會因此藐視上帝,以為祂不如我?感謝神,讓我知道我並非無所不能;在教養孩子上,我更是極端的無能。為何神會讓我經歷這些呢?我發現,在主裡受的苦不是白受的——為要叫我明白祂的律例。祂不只讓我看到以色列民族是個罪人,我的家人是罪人;我更是罪人——我們都深深悖逆神,但祂卻要拯救我們。

我常想,當孩子回頭的那一刻,我會是個自覺有罪,還是自覺無所不能的人?這兩者的發展,最後是完全不同的。經過三年的辛苦磨練,我才認識自己的軟弱,並得知何謂耶穌的權柄。這樣的心情,正如耶穌吩咐人去傳福音時說:「羊羔進入狼群」一樣,羊在狼面前是軟弱、危險的,但卻有基督的權柄。基督所差遣的父母也該有這樣的形象;雖很軟弱,但仍有耶穌同在的權柄。當有一天孩子願意回轉時,我們是預備好「用溫柔的心把他們挽回過來。」(加六1)在這過程中,外表看來我們都很無助,一直等不到這一天,但此刻主正在用特別的環境來預備我們,迎接他們回來。

在《一生都是恩典》中,記載了吳勇長老得救的經過。那時十九歲的他因犯錯被遣回中國,髮白的父母在碼頭上看著他、叫喚著他:「你回頭看一看,你在這十幾年給我們兩頭蒼蒼……。」吳勇卻頭也不回,堅決自己沒有犯錯。直到後來母親說:「孩子啊!回頭啊,看看我們兩顆破碎的心……」他的眼淚才掉下來,從此決定不再傷父母的心,但這已是五年後的事了。

一個沒有歷史觀的人,真的很難自覺有罪;吳勇如此、孩子如此、我們作父母的也是如此。直到落入痛苦深淵,我們才會反省自己、並思想未來。試想,耶穌所講浪子的比喻中,這位浪子何時醒覺?豈不是在吃豬的豆莢時嗎?那時他身受痛苦才「醒悟」過來。然而,他的父親吃得好、睡得好嗎?有人形容他是「沒有家的父親」(homeless father)。即便如此,這位老父並沒有浪費時間於埋怨上,而是正常工作,及至見面時才殺牛、擺筵席,歡迎浪子回來。

浪子醒悟「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路十五17)這是在浪子心中浮現的父親形象——按時分糧、派遣工作、殷勤盡責。按著上帝所託而行,持續追求祂的心意,即便時不我予,但仍耐心等候,這樣的父母並不算是失敗的。

企業家張忠本曾分析:「企業家第二代很少是在家養成的,若不到外地磨練一番,要接掌家族企業,通常失敗率非常高。」孩子在外流浪時,就當他們是在外接受特殊的磨練吧,此時的父母無須過度憂傷。只要我們努力所託,到了時候,孩子想要回家時,願我們都已預備好自己,迎接他們的歸來。

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calebx123/28075309